【摘要】2009年是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年,出版社紛紛改事業編為企業制,全國的出版社分批進行改制,改制后的出版社分地域或者跨地區組建出版集團,以出版集團、時代集團以及鳳凰集團為代表的出版集團紛紛上市,實施“走出去”戰略。本文試圖在文化體制改革和組建出版集團這兩個背景下,對出版集團如何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發展特色產業、“走出去”、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收、政府角色定位等問題進行思考,以期給出版集團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出版社改制 出版集團 市場主體
一、背景
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我國自從實施出版集團改制以來,出版行業市場主體基本形成,企業法人代表單位數量已占法人單位總數的96.3%,全國581家圖書出版社,有435家已經完成轉制,93家正在進行轉企改制。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建成29家出版集團,49家報業集團,4家期刊集團,24家國有發行集團。在境外上市的新聞出版企業已有41家。中國的出版行業掀起了組建出版集團的浪潮,出現了像出版集團、安徽出版集團、鳳凰出版集團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大型出版集團,在這股組建出版集團的大浪潮的背后,有很多的問題是值得注意與思考的,正視這些問題將為出版集團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存在的問題
1、出版集團需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和企業資產、人才等管理機制。出版集團要想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以公司企業為主要形式,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法人制度、企業自負盈虧制度、出資者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領導體制與組織管理制度。
首先,出版社的管理者要轉變思想。地方出版集團與中央部級部門接觸時,發現很多中央單位較積極歡迎外來投資,但不愿“賣掉出版社”;各社有積極性,歡迎重組,但不愿意與母體徹底脫鉤。
其次,出版集團員工身份轉換問題解決不到位,影響企業的發展。目前一些集團解決人的問題采用的辦法是提前退休或者買斷,老人滿意,新人不走,中層人員容易流失。
2、組建出版集團不要盲目跟風,要發展自己的優勢,培育一些品牌性出版機構。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擬與多家公司合作,在出版連鎖經營、手機閱讀、新媒體數字出版等領域加大投資。出版集團與民營機構合作后雙方如何實現利益、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實現長遠發展,需要重點考慮。
3、正確對待“走出去”。很多走出去的企業都面臨對海外的出版業不夠熟悉,缺乏適合在海外工作的專業人才以及上市后如何運轉募集的資金等問題。“走出去”的時候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我國的很多集團存在“虛化”的現象。很多的中國出版集團在實施“走出去”中也頻頻推遲并購計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海外并購的談判分別在2004年和2006年進行了兩輪,由于各種原因擱淺。
4、正確處理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問題。出版產業是內容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出版集團在壯大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品牌經營。數字時代,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內容泛濫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所以集團在制定發展規劃時,一定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借鑒牛津出版社的經營模式,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牛津出版社依托圣經、詞典類產品進行特許經營、品牌經營和數字化經營模式。
5、出版集團呈現大發展,國家應該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的定位很重要,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否則會妨礙出版集團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破壞出版集團發展的外部環境。優勢出版、發行集團在實現跨區經營、兼并重組過程中,政府在市場整合中如果搞“拉郎配”,不按市場規律協調、出版集團無法進行出版、發行資源的整合。很多出版單位在跨地域重組過程中,涉及的工商、稅務、財政等各部門都有自己相關的政策,這就使得重組的出版單位需要與各部門層層溝通、協調,實際操作手續繁瑣。
結語
在文化體制改革和組建出版集團的大背景下,出版集團只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不斷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留住人才,才能不斷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實現商業利益的共贏,2020年才能實現中國成為出版強國的目標?!?/p>
參考文獻
①牛國良,《現代企業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②孫如楓,《牛津大學出版社產權關系與經營模式研究》,《出版與發行研究》,2009(5)
③文心,《對話譚躍:集團改制面臨的三大問題》,《出版參考》,2008
④周百義,《出版集團公司治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http://www.cjcb.cn/news_ynxxshow.asp?id=8219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