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國家的社會發展和新聞事業的不斷繁榮,我國的新聞管理制度也處在不斷更新的進程中。幾十年來,我國的新聞管理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本文擬從歷史的縱向角度對建國初至今和中西方對比的橫向角度,探討其中的一些變化,反思不足并總結相關經驗,為我國新聞事業將來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新聞管理制度 改革開放 新聞法規
我國新聞事業自建國初已經歷了60年的風雨,在多變的環境中經歷了各種考驗并不斷走向成熟。60年來,我國新聞管理制度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顯示著新聞事業的蒸蒸日上。本文擬從歷史縱向角度及中西方對比橫向角度對這些變化與經驗略作總結,并簡單解讀。
一、建國初與當前新聞管理制度的縱向比較
縱觀60年的新聞事業,首先肯定的是,根本宗旨沒變,即服從并服務于黨的工作。黨報堅持黨性原則,在傳承黨報傳統過程中順應時代需要進行了調整。建國初,新聞工作的主要任務偏重于宣傳,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的機關報除了承擔原來黨報的任務外,開始承擔社會性綜合報紙的職能。1956年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中國進入了經濟建設時期,當時的黨中央順應時勢,進行了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改版,從而形成了50年代黨報工作的新傳統。《人民日報》的改版社論指出:“報紙是社會的言論機關。”“我們的報紙名字叫做《人民日報》,意思就是說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財產。人民群眾是它的主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經濟的強盛,尤其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們的新聞工作重心也由以宣傳為主轉移到以傳遞信息和輿論監督上去,但依然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這一方面是我國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業不斷推進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新聞工作者職業水平與媒介素養的提高,能夠正確認識新聞的性質和按新聞規律辦事。同時,管理制度積極順應對外開放政策。建國初期強調“黨領導下的新聞事業”,當時的報社、電臺幾乎為國營,報紙中有個別公私合營,如《大公報》、《文匯報》,但決不允許私營新聞機構存在。改革開放后,對于私營的新聞機構,管理政策有所放寬,雖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私營媒體,但一些以商業報刊、雜志以及網站出現,這些新聞機構大多是獨立起家,它們能在法律允許下創辦,反映出我國新聞管理制度不再像過去那么“嚴格”而是變得“寬松”起來。
這種由“嚴格”向“寬松”的轉變并非管理制度的后退而是前進,是趨于完善的表現,也是順應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發展的腳步的體現。就拿北京奧運會來說,很多學者對“北京奧運會外國記者采訪規定”進行了解讀,孟建、陶建杰于《新聞記者》上發表的文章盛贊這是“中國新聞管理制度的歷史性進步”,文章通過將改革開放初期與現在對外國記者在華采訪管理制度的比較,贊揚了“規定”的里程碑式的意義:一是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國記者報道奧運,展示中國國際形象,二是給予外國記者廣闊的采訪空間,保障了他們的正當權利。相比多年前外國新聞媒體進入中國采訪報道,的確是歷史性的進步。“規定”的頒布實施,是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不斷進步、自信心不斷增強的具體表現,它方便了外國記者的采訪,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為提升我國新聞事業做出了貢獻。
此外,管理制度的側重面也有所轉移,從過去的輿論一律、強調宣傳轉向了對媒體經營的重視,管理制度呈現多元化。從1978年《人民日報》等首都八家傳媒向財政部遞交報告要求“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以來,我們的媒體已經步入了市場經濟之中參與競爭,不再是過去依賴政府的“宣傳”單位。因此新聞管理制度也開始注重新聞媒體產品的市場營銷和如何營造良好的新聞市場,這一點,是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的。如今,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一些新聞機構,已經借助資本市場將中國的新聞作品銷往海外,但與西方相比仍甚有差距。無論從新聞作品的數量,還是從新聞作品的質量來看,我國的通訊社與西方發達國家通訊社相比,仍有諸多亟待改進之處。
中國新聞機構在新聞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的過程中,需要更加寬松的制度環境。網絡的出現,再次使我們的新聞管理制度發生了變化,在多元化背景下,對信息時代的新聞媒體管理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我國已經成為以立法來管理網絡傳播的國家,如單獨頒布了一些對于網絡媒體的管理規定,如:《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以及《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等。2003年以來,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各地陸續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打造“透明政府”、“陽光政府”等成為公共話題。業界也已開始從政治制度和法律角度著眼這方面的研究。這些新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我國新聞管理制度的漸趨成熟。
二、與西方國家新聞管理制度的橫向比較
與西方媒體新聞管理制度相比,我國黨、政府對媒體的領導強于西方國家。因此,我國對媒體的管理調控主要以政黨調控為主,而西方則以法律調控為主。我國的新聞法律淵源多為行政法規,甚至是行政規章,級別低,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文件、領導的講話與指示來對新聞傳媒進行管理。西方則通過專門的新聞法、出版法、廣播電視法及一些關于新聞的其他立法來管理媒介,比中國的法律正式,級別相對較高。
我國在已經生效的一些新聞行政法規中,對媒體應恪守的職業道德和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等規定十分詳盡,這對于我國傳媒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由無序過渡到有序運作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出發點不同,導致中西方的新聞法律法規的操作性不同,2008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被認為是政府對公民言論自由保護的一種進步,信息公開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為言論自由提供了基礎,當然也是對新聞自由的一種保護。
目前,我國的新聞法治建設仍滯后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注重對新聞產品的規范操作,追求新聞活動的有序開展,嚴防假冒偽劣新聞產品的出籠,努力使受眾能及時獲得準確、公正的資訊。這與其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也值得我們充分借鑒。
中西方的這些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國家的不同國情決定了不同語境下的新聞管理制度,每個國家的新聞管理制度與該國基本國情及社會性質是互相配合的,否則媒體在本國中的運營勢必受到各方干預與管制。事業的發展有個過程,我們要理解本國的國情和我們所從事的新聞事業的性質,不可一味照抄西方。我國新聞管理制度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成熟,更好更科學地服務于我們的新聞工作。■
參考文獻
①孟建、陶建杰,《中國新聞管理制度的歷史性進步——我國實施“北京奧運會外國記者采訪規定”的理論闡釋》,《新聞記者》,2007(5)
②陳力丹、戴莉莉,《黨報傳統:按新聞價值而不依領導人職務編排版面》,《新聞記者》,2007(5)
③喬新生,《新聞管理也應對外開放——中國涉外新聞管理制度解讀》,《新聞記者》。2009(2)
④姜紅,《直面時代的問題——2004年中國新聞學研究熱點》,《新聞記者》,2005(3)
⑤童兵:《中西新聞比較論綱》,新華出版社,1999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