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新華日報》和《揚子晚報》記者網絡使用情況的調查數據,從多角度考察網絡對當代記者工作的影響情況和滲透程度。旨在分析討論新媒體時代報刊記者工作與網絡的互動關系,進而總結在報網互動進程中可供借鑒的經驗性認識。
【關鍵詞】記者 網絡使用 問卷調查
“截至201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雹倥c此同時,“我國網民平均上網時長繼續增加,周平均上網時長達到19.8個小時?!雹谑鼙娋W絡化加速的另一表現為網絡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途徑?!敖刂?010年6月,網絡新聞使用率為78.5%,用戶規模達3.3億人。”③
龐大的網民隊伍促進了網絡語境下的公共領域的創建。報刊記者一方面作為普通的網絡使用者,將網絡視為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另一方面作為傳統媒體的信息制造者,當之無愧地成為網絡內容的重要供給方。因此,他們是海量網絡信息環境中的一類特殊人群,其網絡使用情況會直接影響整個網絡環境的建設。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調查對象。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為《新華日報》和《揚子晚報》在職一線采編記者,旨在較全面了解黨報和都市報記者的總體網絡使用情況。下文分析中提及的記者均特指報刊記者。
2、資料的收集整理。本次調查研究工具為自制問卷。調查問卷由27個問題組成。其中多項選擇題18道,開放式填空題9道。調查內容包含記者基本信息的采集,如年齡、性別、工作部門、上網時長、電腦首頁、博客等硬性信息;同時設置網絡信息的喜好、個人使用習慣以及報道中使用網絡信息情況等態度性或觀點性的軟性問題。整個調查過程共派發100張問卷,收回98張,其中有效問卷96張,有效回收率96%。
由于本次調查問卷中設計的問題答案多為描述型多選題,因此在數據分析統計階段沒有運用SPSS進行數據處理,數據統計以及圖表生成均運用Excel軟件。
二、調查基本情況和調查分析
受訪者中,男性記者40人,女性記者56人。除四名專職編輯外,其余都為采編合一記者。問卷還顯示,年齡處于20-29歲區間的記者有34人,30-39歲的38人,40-49歲的22人,50歲以上2人。
以上受訪者分屬時政、財經、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副刊等部門。
1、記者接觸網絡的基本情況。從對最早接觸網絡時間的調查來看,所有受訪記者無不接觸網絡,最遲的也于2005年加入,而“先進分子”早在1996年就已介入網絡世界。記者們首次“觸網”時間集中在世紀之交,僅2000年就有22人成為網民,占22.9%。這與2000年全國上網計算機數量激增的大背景是一致的(由1999年的146萬臺激增至650萬臺④)。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記者對網絡的使用程度大大加深。受訪者中,平均每天上網時長6小時以上的占了59%,3-6小時之間的也有31%,僅有兩人每天上網1小時以下。這種程度的加深還體現在對網絡的嚴重依賴,在面對“單位網絡癱瘓數日”的問題上,26個選擇了“渾身不自在,什么工作都干不了”,而選擇“很不習慣,嘗試工作但收效甚微”高達43.5%,只有6人選擇“無所謂,基本照常工作”??梢?,網絡已很難從記者的工作環境中剝離出來。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百度為最受記者青睞的Internet首頁,還有41%的受訪者將單位網站“新華報業網”或新華日報采編系統設為首頁。除了工作需要登錄單位或部門網站外,記者們經常登錄的新聞網站依次為:新浪、搜狐、網易、鳳凰、騰訊、人民網、中華網、聯合早報網,見表1。其中,新浪網以絕對優勢占據榜首。記者們鐘愛的門戶論壇則集中在天涯、西祠、貓撲三家。此外,這種網站喜好還具有明顯的專業性,比如財經版的記者偏好和訊網、東方財經網等經濟類網站,而熱線部門記者則多會停留在“都市圈圈”這類生活類網站。
2、網絡在記者工作中的實際應用。調查中只有兩人沒有“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的習慣,而66.7%的受訪記者的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會始終在線,“不停地關注是否有新郵件”達24人,習慣“在各大論壇、博客、QQ群里游走跟帖”的也有8位。網絡各種功用對記者工作的滲透作用明顯,記者使用網絡也不再僅限于最初的了解階段。
雖然偏好的網站因人而異,但受訪記者穿梭于各大網站的主要目的明確且集中。記者們在工作中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為:獲取新聞線索、了解受眾觀點、了解事件最新進展和查詢背景資料(見表2)。
網絡對記者工作的滲透還體現在記者們主動介入網絡語境。開通博客的記者有44人,習慣更新微博的記者有28人,超過三成的記者同時開通了博客和微博。這些活躍在網絡空間里的“媒體人”比一般網民更善于行使網絡話語權。他們不僅在網絡中發表觀點,還會把虛擬網絡帶入現實,92%的受訪記者愿意把網絡流行語、網絡紅人或網民議題寫入日常報道,還有36位受訪者甚至會直接引用網絡中的話語。
網絡還是記者手中的聯絡工具。首先,通過網絡通聯實現與采訪對象的信息對接可以取代舟車勞頓的現場采訪(按使用頻率依次為:QQ、E-mail、MSN、受訪者的個人博客或網站)。通過網絡可以完成采訪的情況下,23.5%的記者不愿意再實地采訪。
其次,記者還利用網絡開展一系列的報網互動活動。調查中,35.9%的受訪記者曾“舉行網絡民意調查”,“發起讀者活動”則有28.2%,30.8%的記者曾在網絡上“發布報紙上未刊登的消息”,甚至還有8位“勇士”敢于“與網絡上的相反意見展開論戰”。記者已不再限于“嗅”出網絡事件的“味”,還要“聽”到網民的“聲”,更可能“點燃”網絡論戰的“導火索”。
調查中,84.6%的記者承認出現“網絡信息搜集依賴癥狀”,認為依賴網絡社交環境和網絡觀點的也分別占了18.3%和12.8%。
3、記者對網絡生存狀態的自我評價。調查中71.4%的記者承認網絡對工作的影響已“足夠強大”, 25.7%的記者認為影響力“一般”,但沒有人認為網絡的影響力“尚顯微弱”。
統計數據還顯示出網絡對記者工作情緒的催生作用。34.3%的受訪者在發掘出網絡新聞線索時會產生興奮情緒,還有近三成記者會因揭開現實中未曾公開的真相而激動不已,此外25%的受訪者有過發帖受熱捧的愉快經歷。另一方面,88.6%的記者抱怨網速慢、網頁打不開等情況。甄別網絡內容也給48.6%的記者帶來了煩惱,還有28.6%的受訪記者苦惱于部分網站(如境外網站)訪問受限。即使是帖子被管理員刪除也會導致近一成記者的不快情緒。
值得關注的是,網絡對記者的強大作用力已經明顯影響到記者對傳統報業本身的認知。在調查中,認為“網絡媒體沖擊下傳統報業危機四伏”占54.2%,認為“目前和平相處,但威脅初步顯現”的有28.6%,而相信“網絡媒體難以對傳統報業造成威脅”的僅8人。
三、網絡時代記者與網絡的互動
1、網絡在記者工作中的工具屬性。從調查中不難看出,當下記者已習慣借力于網絡來完成新聞報道工作。誠然,網絡確實給記者工作帶來了許多實質性的便利。
2010年7月底,《揚子晚報》曾利用“揚子晚報網”平臺開展了“小記者暑期看世博”活動?;顒拥谝浑A段以在線作文形式選拔出小記者,第二階段則通過在線“搶”館來公平分配采寫內容。幾乎同一時間段,南京某媒體在報道“龍蝦門”事件時卻出現誤用網絡信息的情況。有記者在聯系某醫院未果的情況下在網絡上搜尋相關案例,并引用“網絡專家”的說法為事件定性。稿件見報后導致其它媒體蜂擁至報道中所涉醫院采訪,院方則表示從未表態,并點名指責了該記者的行為。同樣是利用網絡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前后兩則案例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大相徑庭。前者作為一次成功的互動實踐,很好地安排了后續報道工作。而后者不僅“得罪”了潛在采訪對象,更令報社形象受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在記者工作中扮演的應是“勞動工具”的角色,其互動效果并不取決于網絡,而在于記者本身的利用是否理性。
不可否認,網絡已是記者如影隨形的工作伙伴。調查顯示,無論是尋找新聞線索、聯系采訪對象、選擇寫作素材,還是維護社交圈子、營造輿論氛圍,幾乎記者工作的每一環節都有網絡的參與。正如“媒介即人的延伸”所描述的那樣,網絡已成為記者延伸至外界環境的強大觸角,并成為塑造媒介環境的有力武器。
但須注意的是,網絡是以信息介質的姿態存活的,“如果沒有人把信息輸入進去的話,網絡只不過是一個箱子而已?!雹萦绊懢W絡實現社會效益的因子應該為具有能動作用的報道決策者。因此,記者對網絡功能的索要應該是基于實際情況之上的一種延展性需求,絕不能超越其工具性作用來替代現實世界。記者們越“惟網是從”,就越遠離新聞現場;越是“網絡為王”,就越脫離現實語境。
2、記者在網絡互動中的意見領袖形象。在網絡塑造的媒介環境中,受眾為消解認知上的不確定性,必須建立起有異于傳統媒介互動的新型網絡交往關系。網絡傳播帶來最大限度的低準入、高分享式傳受互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污染現象和越軌行為。那么身為輿論精英的記者是否應該承擔起與“線下”社會一樣的社會責任呢?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一部分記者已不再僅僅將網絡視為單純的信息搜索工具,而是主動地分享見解和資訊,并跳出雜亂的信息“包圍圈”為網絡生活制造議程、分析話題。一部分前沿人士已順利地將“意見領袖”的形象延伸至虛擬時空。他們比普通人更有機會接觸事件核心和當事人;職業理想會讓他們表現出更強烈的傾述欲和正義感;“喉舌”的刻板印象也為其鍍上了“權威”或是“官方”的外殼。
此外,在海量、多元的虛擬信息環境下,除非有極強的人格力量和表達風格,否則脫穎而出的幾率微乎其微。而現實是很多記者正被網絡環境影響著情緒,就這點而言,我國的新聞工作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①②③《第 2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0:3、22、26
④http://tech.sina.com.cn/int-
ernet/china/2000-07-27/31904.shtml
⑤中馬清福著,崔保國 等譯:《報業的活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86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專業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