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問題是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從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兩個方面來談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新聞記者 道德素養 專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個很大的概念,專業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專業,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本文從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兩個方面來談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
一、道德素養
把道德素養放在首位,原因有三:
其一,“德”是衡量一個人素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還記得《易經》中流傳千古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歷代講究品德,一個人德行的好壞直接影響他的為人、處事,更不用說工作了。
其二,現在新聞行業中記者的道德素養是個有爭議性的話題。記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經常會遭遇道德困境:記者究竟是要忠實地記錄新聞,做一個“冷漠”的旁觀者;還是應該尊重良知,把社會公德放在首位?筆者認為:記者,首先是個人,然后才是“記者”,作為人,那么就該盡顯人道主義精神,應該散發人性的光芒。
其三,記者隊伍中一些人的道德素養出現問題。例如:2002年6月,山西省繁峙縣義興寨發生金礦爆炸事故后,當地負責人和金礦礦主為隱瞞真相,對采訪事故的一些新聞單位記者送了現金和金元寶。在采訪事故前后,《山西經濟日報》、《山西法制報》和《山西生活晨報》3家新聞單位的7名記者收受礦主楊治興等人送的現金共4.5萬元。
基于以上情況,必須對記者的職業道德提出要求。可是,道德與法律不同,它不能強制人們遵守。所以,道德事前約束,法律事后約束!道德雖沒有法律那樣具有強制性效果,可也同樣會給人們敲響警鐘。
1、當好“守門人”。就記者而言,為百姓“鼓與呼”是記者的職責所在,“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很多記者努力的方向。記者的權力是公眾賦予的,應對社會和公眾負責。
2、堅持“以人為本”。從事新聞報道過程中記者要做到“以人為本”,可有很多時候搶救現場比搶新聞更具意義。2006年7月,在采訪落水少女的報道現場,記者曹愛文在對少女施救無效后,流下了眼淚。當時在現場的很多記者都把曹愛文的淚水拍了下來,這時候的她儼然已經成為了新聞事件的一部分,她的美麗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她也因此被評為中國最美麗的記者之一。
3、采訪“堅持原則”。一些記者去采訪是為了拿“紅包”,從會議到活動,大小不一,收到的禮品也不等。但記者不應受到這種現象的影響,應該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應該堅持自己的客觀報道立場。
4、處事有修養。有些記者專業素質不錯,可是待人接物欠考慮,穿著隨便、說話粗俗、做事魯莽等等,給人很不好的印象,這多少和記者本人的修養有一定關系。作為記者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怎么和他們友好相處是記者應該時常思考的問題,好的記者會和采訪對象建立友誼。
二、專業素養
1、廣博的知識。記者應該是“雜家”,所有知識都應該略懂一些,各個方面都應該了解一點。記者要多讀、多想、多寫。多讀書,多思考,多寫,碰到問題不要看表面,要向深挖。
2、“獨門武器”。記者不僅應該是“雜家”,也應該是“專家”,如果想成為優秀的記者就一定要有一招別人沒有的或是其他人沒你強的技能。李響是前幾年被炒得最熱的記者之一,她的亮點就是她有當時國家足球總教練米盧的獨家消息。柴靜是現在央視最出色的記者之一,她的亮點來自她的勇敢,這個瘦弱的小女生,在2003年非典期間站在了最前沿,她是第一個和非典病人零距離接觸的央視女記者,這種堅韌的性格是一些男記者也望塵莫及的。
3、成為“復合型人才”。能熟練掌握新聞采訪全套程序,包括采、寫、編、評、攝等。現在的記者已經走出了一個本子、一支筆、一條新聞的模式。記者必須自己掌握所有的技能并能熟練操作。■
參考文獻
①黃瑚、鐘瑛:《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②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③王彥堂,《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原因及對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42-44
④汪海濤,《淺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J].《大慶社會科學》,2010(6):146-148
(作者:成都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