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種“門”事頻頻發端于網絡,在網友的追捧下名噪一時,并被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網絡作為一個話語平臺,依其獨特的傳播優勢似乎成為輿論事件的發源地和輿論滋生的平臺。在多元化的社會現實面前,我們應該發揮眾媒體的作用,加強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為社會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關鍵詞】“門”事件 傳媒 整合引導
2008年以來,各種“門”事件頻發,網絡媒體已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輿論力量。從“艷照門”到“獸獸門”、“局長日記門”,網絡輿論風潮一浪高過一浪,并使網絡輿論“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現象進入公眾的話語”。①相對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和寬松的平臺,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在輿論引導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碰撞與合作。
一、“門”事件
“門”事件是網絡用語,是網友將現實社會中發生的具有重大影響或娛樂性的事件命名為“xx門”,一般具有現實性和娛樂性的特點。
近年來,頻繁爆出的“門”事件都是發端于網絡,通過網友的轉載或跟帖成為熱門事件,然后傳統媒體跟進并引發廣泛的輿論熱潮。在這些事件中,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表現出各自的傳播特性。
二、網絡的輿論生成
各種“門”事件先是通過網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后才為傳統媒體所關注。在輿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網絡提供了輿論滋生和放大的平臺,傳統媒體成為輿論最終落地的‘助推器’。”②網絡這種新媒體為何有如此“搶眼”的表現?
1、網絡媒體的優勢
哈貝馬斯認為“隨著商業化和交往網絡的密集,隨著資本的不斷投入和宣傳組織機構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加了。這樣,一種新的影響范疇產生了,即傳媒力量。”③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每一種傳播媒介的發展都代表了歷史進步的趨勢。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其歷史的進步性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網絡的日趨發展與進步,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變得愈加明顯,成為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傳播手段和工具,其觸角在社會生活中的滲透也顯示了網絡傳媒力量的不斷擴展和延伸。在各種“門”事件中,網絡成為舞臺,并把現實生活中的善惡美丑搬到這個舞臺上,持續著永不謝幕的“震撼演出”。
網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無可比擬的時效性優勢。第二,傳播過程的交互式特點。正如讓·博得里亞所說:“傳播不是說話而是使人說話;信息不是知曉而是使人得知。”④網絡的交互式特點也激發了受眾參與的主動性,頻繁爆出的“門”事件便是廣大受眾作為傳播者主動參與到傳播中的表現。第三,傳播形態的多媒體化。
網絡媒體雖然有優勢,但其先天性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網絡的“匿名性”、基于“匿名性”的產生的群集行為,以及輿論的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由于“匿名性”,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話語免責”成為可能,這也為一些通過網絡煽動等不法行為提供了渠道,“輿論審判”現象也日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有些學者還提出了“陌生人中的無恥現象”來分析網絡的道德危機。網絡的準入低門檻,網民素質的參差不齊等造成了網絡輿論的起伏波動。在一些“門”事件中,網民缺乏理性的審視,簡單的盲從,對當事人和發布者進行錯位點評和惡意攻擊。
2、網絡信息亟待把關
“把關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來的。其理論要義就是指在傳播過程中尤其是在群體傳播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和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
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是傳統媒體日常運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負責傳統媒體的價值取向,內容選擇等,而在網絡傳播中,由于網民成為網絡傳播行為的發起者,受自身素質的影響,網絡輿論呈現出一種“有組織無紀律”的狀態。
當代語境下,隨著社會的轉型,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使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相互交織。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媒體監測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并促使輿論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各有優劣,只有加強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交流與合作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適應不斷變幻的局勢,為輿論引導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媒體的整合引導
“關于傳統媒體的未來命運,國內外也有許多種預測,如亞當斯的‘喪鐘’論、默多克的‘改造論’和尼爾森的‘統一論’, 從這些論斷都能看出,在因特網的作用下,傳統媒體敲響了‘喪鐘’。”⑤但在現實情形中,傳統媒體仍舊占據主導地位,況且龐大的傳統媒體王國也不可能在旦夕之間瓦解。網絡媒體應與傳統媒體加強合作,以取得雙贏。
網絡作為觀念的自由市場,其現實的發展狀況以及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監管體系帶來的法律及倫理問題日益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網絡輿論方面,有學者指出“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輿論的‘非實體性’讓其充滿了曖昧的神秘色彩。”⑥同樣,作為網絡輿論主體的網民在其性質上具有“非現實性”的特點,也給輿論引導帶來了困難。根據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9年末,中國的網民已經達到3.84億,面對如此龐大的網民數量,如何有效地進行輿論的引導是擺在網絡媒體面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傳統媒體可以憑借其合理有效的組織形態和傳播網絡針對受眾進行合理的引導,實現與輿論的互動并建立相對穩定的輿論場域。對“把關人”的呼喚以及網絡輿論引導的不明確性也促使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聯姻,對輿論的整合引導成為大勢所趨。傳統媒體需要借助網絡來增強與廣大受眾的交流與互動,網絡媒體需要傳統媒體來提高自己的信息可信度和權威水準。在各種事件的輿論引導中,實現各種資源的整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媒體最大限度的貼近受眾,了解輿論的動態,并實現對輿論的正確監管與引導。
結 語
從“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今的媒體正在抬高人類風險的賭注,使得人類的好奇心淪為無窮的貪欲,媒介可以成為制造噱頭和轟動效應的工廠。”⑦
“在現代性的條件下,媒體并不反映現實,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現實”⑧在多元化的社會現實面前,我們應該發揮眾媒體的積極作用,加強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為社會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①⑥鄒軍:《虛擬世界的民間表達——中國網絡輿論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②詹新慧:《網絡媒體的社會守護與輿論引導》,《傳媒》,2008(4)
③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9,P15
④⑦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人民出版社,2008,P270
⑤趙會權:《淺談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整合與互補》,《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⑧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三聯書店,1998,P29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9級傳播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