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羅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經濟學的開創者。他在經濟學的研究中發現了傳播技術對政治和經濟的革命性意義,其晚期的兩本著作——《帝國與傳播》(1950年)和《傳播的偏向》(1951年)為傳播學的研究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也使他成為所謂的“媒介決定論”學派的開山鼻祖。大多數學者只看到了伊尼斯的傳播媒介理論,卻鮮有看到其傳播政治經濟學思想。
【關鍵詞】哈羅德·伊尼斯 傳播政治經濟學 傳播思想
一、國內關于哈羅德·伊尼斯研究現狀
從研究現狀來看,我國對哈羅德·伊尼斯的研究很少。除了2003年何道寬譯的《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外,再沒有單獨研究伊尼斯傳播思想的著作。哈羅德·伊尼斯被提及也是常常作為麥克盧漢的引子,是麥克盧漢的陪襯。這與他豐富的理論成果是不相符的。
在研究派系上,哈羅德·伊尼斯被認為是“媒介決定論”的先驅。后來在尼爾·波茲曼創立的媒介環境學派上,伊尼斯被認為是“媒介環境學”的始祖。關于哈羅德·伊尼斯的“媒介決定論”本文暫且不論。筆者認為,哈羅德·伊尼斯的傳播觀里還包含了很多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二、伊尼斯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論證及分析
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派在整個傳播學研究領域中,代表了一種宏觀的視野,它關注的是傳播與社會的關系,即關注傳播作為一種經濟力量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權力機構對傳播活動的作用,強調以一種“歷史的”、“制度的”方法來研究傳播現象。①從伊尼斯的兩部傳播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觀點。
(一)國際政治經濟的寫作背景
哈羅德·伊尼斯本人是政治經濟學家,初期是專攻經濟史的,他在研究加拿大的皮貨、紙張、采礦業、木材業、漁業、谷物、石油等產業的過程中,發現了紙張等傳播方式在國際貿易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進而轉向研究傳播學。從他的研究歷程來看,伊尼斯的兩本傳播學著作跟經濟學是有很大聯系的。
另一方面,《帝國與傳播》的主題就是關于美國和英國對加拿大的雙重宰割。伊尼斯在書中試圖分析二者之間的差別。他寫這部著作適逢加拿大面臨強大的技術傳播系統的威脅,“加拿大文化生活的核心”可能遭受打擊,進而引發危機,而且這種趨勢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他寫作這兩本傳播學著作是要給加拿大人敲響警鐘:加拿大不能滿足于初級產品的生產,經濟不能受制于人。加拿大人必須弘揚自己獨特的國民性,文化上也不能受制于人,不能成為英美等國的邊緣,不能受文化帝國主義的擠壓。②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無論是以前的學術背景還是研究傳播學的目的,伊尼斯的這兩本著作都帶有政治經濟學的傾向。
(二)“帝國論”與“偏向論”中的政治經濟傾向
伊尼斯筆下的“帝國”,有兩層意思,一個是作為政體的大型國家,二是泛指大型的政治組織。③伊尼斯又把他所謂的帝國分為兩大類:政治帝國和宗教帝國。政治性帝國倚重空間的控制,大肆擴張,攻城略地。宗教性帝國倚重時間的傳承,比較能夠經受改朝換代的折騰和帝王更替的滄桑。④從他的帝國所指來看,他的寫作思想跟政治和權力有很大的相關性,這一政治傾向性一目了然。
伊尼斯認為,媒介可以分為兩大類,其基本區別是:有利于空間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時間上延續的媒介。⑤“伊尼斯在他的著作中寫道,不同的技術各有其傳播‘取向’,這些取向決定了社會組織的形式。由這些技術決定的‘知識壟斷’控制了各種社會團體間政治權力的分配。”⑥這里面的社會組織也即權力組織、政治組織。
伊尼斯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就是傳播與帝國(組織)的關系,也就是說,傳播的政治傾向,已經帶有政治經濟學的萌芽。
(三)著作中的傳播政治經濟學思想
在《帝國與傳播》和《傳播的偏向》中,伊尼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詳細敘述了傳播的發展史,也分析了傳播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等的相互關系。由于時間、空間、學科跨度都比較大,所以他沒有對傳播政治經濟學做理論提煉,但其著作中有很多明確的敘述都可以表明其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思想。政治學和經濟學相依相伴,很難區分,但為了更詳細有力地說明傳播的政治經濟學,筆者從下面四個方面加以論證和分析。
1、傳播對政治的影響
在《帝國與傳播》的緒論中,伊尼斯提到:“在政治的組織和實施中,傳播占有關鍵的一席。”⑦這個觀點表達了傳播對政治有很大的影響。傳播對政治的影響,對內主要表現在權力的分配上,體現為帝王(君主)對宗教組織的權力爭奪、官僚機構與社會大眾的權力制約和這三者權力的相互抗衡;對外表現為國家與國家間的關系,主要體現為帝國的興衰。由于處于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各個時期的權力主要矛盾會不同,媒介對其造成的影響也會不同。
“從倚重石頭轉向倚重莎草紙的變化,以及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也在發生著的變化,給埃及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壓力。”⑧在巴比倫,政治權力和宗教權力達成了長期的妥協,于是就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⑨……希臘人的口頭傳統強大,字母表靈活。他們在政治帝國和宗教帝國這兩個觀念之中打進了一個楔子。⑩文字的廣泛傳播加深了城邦之間的鴻溝,加快了希臘文明的瓦解。⑾ 在中國,因為漢字復雜,輿論受到嚴重的束縛,造成長期的動蕩,引起改朝換代,導致蒙古人征服中原。”⑿在文明古國,媒介的偏向會導致帝國或繁榮或興亡。
隨著紙張的出現,印刷業的逐漸興起,媒介成為社會各政治組織爭奪的場地和工具,在組織的簇擁下,媒介發揮了更廣泛的影響。“革命之后,報紙多半緊密掛靠政黨,關心如何影響公共輿論。……新聞記者成為積極參政的人物。大量的政治小報使新聞界處于被操縱的狀態,國內外集團通過直接補貼來操縱新聞界。對納粹黨的當選,廣播喇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報紙和廣播這兩種媒介沖突的結果。”⒀從以上的敘述可以得出:印刷媒介和廣播媒介對國家的政治體制、民主和法制甚至是世界的格局和沖突都有很大的影響。監督政府、制造輿論,充當政黨的喉舌,影響國際關系,媒介自身也成為了一種權力象征。
2、傳播對經濟的影響
傳播對經濟方面的影響,伊尼斯在著作中也有提到。在印刷媒介出現以前,媒介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微弱的。媒介對經濟的強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印刷媒介出現后的廣告上。
在古代,關于媒介對經濟的影響,伊尼斯只是零星的提到, “紙的生產傳到歐洲是商業革命的標志。紙的使用推動了信用的成長,其表現是保險單和匯票的使用。”⒁“與新聞紙相關的經濟十分敏感,其壟斷地位與廣告相關。這樣的經濟強調新媒介,尤其是廣播這個新媒介,后來對大規模的經濟蕭條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⒂在伊尼斯看來,媒介既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也會造成經濟蕭條。
3、政治對傳播的制約
媒介作為一種工具,總是掌握在某些人或某些組織手里,被加以利用或被拋棄否認。從媒介的發展史來看,政府組織對不同的媒介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和措施,造成某種媒介的發展或快或慢,甚而消失。媒介會受到不同組織意識形態的主導,進而其傳播內容和手段也會帶有一定的傾向性。
埃及君主為了維護其組織嚴密、高度集權的行政機構,他們才建立了金字塔等石頭媒介。“君主集權有利于宮殿建筑的發展,君主們喜歡用石頭雕刻,把石頭作為銘刻的媒介,尤其喜歡把法律刻在石頭上。其意圖是建立龐大的帝國并使之協調一致。”⒃
印刷工業產業化以后,印刷業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它們成了調節政府和人民的橋梁。一方面,他們作為政府的工具,引導輿論,宣傳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作為人民的代言人,它們又將公眾對政府的意見、建議通過媒介傳達給政府。同時,媒體也是各大政治集團爭奪權力的工具。政治團體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對各個媒體加以扶持利用或給予打壓,其手段主要是制定政策和法律,如審查制度和稅收制度。這些在伊尼斯的著作中都有敘述,“專制君主對批評的壓制,迫使報紙和書籍挪到荷蘭去印刷,然后再偷運回法國。1712年,強制執行的印花稅,限制了新聞業的擴張。沃爾浦爾首相上臺后,印花稅又促進了政府對新聞業的壟斷。政府對報紙的影響又推到廣播上。”⒄
4、經濟對傳播的制約
媒介作為一種物質載體,也要實現其生產、加工和交換的價值,它是經濟交換的一部分,受到經濟系統的制約。媒介的高速發展是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媒介傳播手段和效果的提高。廣告的出現,更使得各種傳播組織強強聯合,發展成為傳媒集團。
“報紙成為‘經濟布局的機器上的一個零件’。”⒅為了更生動地說明媒介的經濟傾向,伊尼斯還引用了芬諾1799年寫的一段話:“美國報紙是最下賤、最虛偽、最奴性、最腐敗的報紙——其編輯是最愚昧、最貪婪、最粗鄙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用銹跡斑斑的鐵絲做成,這種鐵絲是骯臟的商業貪婪。”⒆
媒介是應商品貿易的需要而出現和發展的。為了適應經濟規律和擺脫政府的控制,廣告應運而生。隨著廣告的出現,媒介的商品屬性隨之而來,利潤成了其追逐的最大目標。
結 語
哈羅德·伊尼斯是在他去世的前兩年完成這兩部著作的。由于受當時的歷史和技術條件限制,他的媒介理論沒有預測到現在傳媒對“消費主義”的推動,沒有預測到“文化霸權”和“文化帝國主義”。但盡管如此,他的著作已經具有了傳播的政治經濟學引子,并且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美國具有機械化的傳播體制和有組織的力量。它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帝國主義,并將其強加于普通法。這種新型的帝國主義體制,從法律上說是要保護主權的,然而事實上,它卻被用來擴張帝國主義。”⒇面對美國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面對網絡時代的廣泛傳播性和瞬時性,現在來研究伊尼斯的傳播偏向論和帝國論,無疑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①莊曉東 主編:《傳播與文化概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頁
②③④⑤哈羅德·伊尼斯 著,何道寬 譯:《傳播的偏向》譯者序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⑥阿芒·馬特拉、米歇爾·馬特拉 著,孫五三 譯:《傳播學簡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哈羅德·伊尼斯 著,何道寬 譯:《帝國與傳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學院08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