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一夜間所有紙媒都視iPad為救世主。但iPad也改變不了他們滅亡的命運。他們轉向iPad的時候,還是秉持著精英或編輯的內容路線,自上而下傳播,訂閱廣告商業模式,孤島的使用體驗,話語權的把控,原封不動老一套拷貝。他們忘了如何在本質上敗給UGC、SNS、Twitter的。iPad的誤導讓他們不思改變,丟失變革機會 。
@李開復:創新工場的創業導師,著名創業者Peng Ong談創業的風險:一提到風險,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損失金錢的風險。但我們總是可以掙錢,但時間卻一逝而不復返。所以我認為:最大的風險不是損失錢財,而是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時間。按這個觀點,做一份平淡安穩的工作非常危險, 沒有學習, 沒有進步。
@王冉:iPhone現在有20萬個應用,Android只有5萬個。當這兩個數字都變成200萬的時候,如何找到自己最需要或最喜歡的應用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個時候App平臺的市場格局一定會和今天很不一樣,對創業者來說,這里面應該會有一些有意思的商業機會。
@南都周刊:2010年6月7日,美國權威文學雜志《紐約客》選李翊云為20位40歲以下最值得關注的年輕作家之一。歐美評論家曾經指出,頒獎給李翊云,是因為對她的才華和內心世界的尊重,而非對“中國趣味”的迷戀。
@徐小平:“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Google和Wikipedia的時代面臨挑戰。試想,如果人人手上都拿著一個圖書館,拿著人類文明所有的積累任意“移動”,我們學習和記憶知識的方式,會否隨之改變?年輕人變得快。害怕甚至拒絕變化的老年人,就更有可能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
@新浪科技:在中國,凡是帶“3”的,你都不能著急。你看3G,國內2001年開始論證,等了8年后才上馬;你看三網融合,國內1998年開始討論,等了12年現在才有點眉目。3D電視你也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可能讓你想看就看。
@孟非:最近人越來越疲憊,這種疲憊不僅來自身體,更來自內心,有人問過我不做主持人會做什么,我回答是游歷四方,山雨欲來風滿樓,眾口鑠金君自寬,現在已無限接近夢想。
@黃小邪在芝大:與“藝術”相對的“娛樂”(entertainment),在很多評論者看來,令觀者被動吸收而非主動參與,是“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概念(如好萊塢歌舞片),直白、膚淺、反理性主義。無論經典還是先鋒藝術遭到嘲諷,因其潛在顛覆性和對受眾意識的激發。娛樂讓人們暫時逃避,使得不滿不會累積而造成社會問題。
@胡延平:如果微博進行應用擴展,郵件、音樂、電子商務是用戶最希望增加的3個功能。Facebook式的社區可能成為互聯網的中心以及每個用戶的起點,Twitter、新浪微博、騰訊式的社區也具有這種可能。問題在于誰能圈到最多用戶并以自我為中心把互聯網重新組織起來。
@程鶴麟:圍脖的作用:發布和獲取真假消息,關注陌生人、取消關注陌生人,被陌生人關注、被陌生人取消關注,罵陌生人、挨陌生人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