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試點方案經過兩個多月六易其稿后終于塵埃落定——6月8日,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在16屆上海電視節三網融合論壇上表示,“6月6日,國務院三網融合協調小組通過了三網融合方案,不日即將頒布”。6月12日,有消息稱三網融合方案已經下發至運營商各省公司,6月25日首批試點城市名單將公布,相關細則也將隨即發布。
王效杰在論壇上介紹,廣電播出機構負責建設和管理IPTV、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包括節目的統一集成和播出監控,EPG、用戶端、計費、版權等管理,電信網負責傳輸和分發服務。在用戶端和計費方面,廣電和電信可以合作開展,但整個集成播控由廣電建設和管理。
“確定試點城市后,三網融合進入實質階段”,王效杰在論壇上發言結束時說的這句話,或可理解為中國的三網融合終于開始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試點方案”解析
對于最近媒體熱議“廣電拿下播控權,以1:0取得三網融合前半場勝利”的說法,中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侯自強持有不同見解:播控權肯定是廣電掌握的,因此不能說獲得IPTV的播控權就是廣電的勝利,關鍵問題在于EPG、用戶端、計費、版權等管理權給了廣電,這方面電信肯定是做了讓步的,而“在用戶端和計費方面,廣電可以和電信合作開展”,這是平衡雙方利益的安排。在他看來,獲得IPTV傳輸和分發服務權的電信已算拿下一城。自此,IPTV合法運營,衛星電視也可以通過電信公司的網絡落地。廣電控制節目內容,而在網絡方面,廣電網絡公司參與到與電信公司的競爭中,影響深遠。
流媒體網CEO張彥翔表示,“播控權并不決定電信IPTV的成敗,以前播控權就不在電信手里,不也通過合作的方式發展了400多萬IPTV么?”據悉,現已明確已經擁有全國性IP電視牌照的廣電播出機構無需改變現有合作機制,如上海文廣旗下百視通、央視國際、杭州華數等,都將延續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關系。
而對于廣電來說,廣電進入互聯網服務所最急需的IDC(互聯網數據服務中心)控制權和寬帶業務的出口權,6月19日仍未有明確消息。若廣電在此無甚斬獲也意味著其向電信運營商支付高額的IDC和帶寬租借費用在所難免,這對廣電開展有線電視網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勢必造成很大的成本壓力。不過對于寬帶出口權,也有業內人士預測,此次最終通過的試點方案,將給予廣電出口權,或者限制出口帶寬結算費,“至于IP電話業務,眾所周知固話IP已界衰退期,廣電獲得此項權利的實際意義讓人存疑”。
“所謂集成播控,其實就是想做什么業務(內容)、搞什么創新首先要得到廣電的允許,這個程序可長可短,直接影響到創新的進度。沒有拿到(播控權)有沒拿到的做法。”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規劃所博士朱金周說。而另一位電信人士的說法則更為直接,“播什么內容,賺不賺錢都是廣電說了算,應該會影響到電信的積極性。不過,這也是5號文件里確定的了,電信沒有爭取到也在意料之中。”
諸多業內人士及專家均表示,第六稿試點方案遵循最初的國務院5號文件的原則,方案本身并無太多出人意料之處,不過可喜的是試點確定后拉鋸、扯皮戰有望結束,真正的三網融合有望開始。
廣電試點期任務艱巨
三網融合試點階段廣電雖然占據先機,但“任重時短”。
王效杰透露,廣電在試點階段(2010-2012)的主要業務為:有線電視網絡在提供數字高清互動廣播電視服務的同時,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互聯網數據傳送增值業務、國內IP電話業務;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加快有線網數字化、雙向化改造,建設下一代廣電網(NGB);建設和管理IPTV、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建設和完善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手段。
根據國務院計劃,2012年三網融合的試點就將結束。在此期間,廣電除了要解決“碎網合一”過程中各方利益博弈的“內戰”,在即將涉獵的電信領域里,也要解決一系列難題,如由廣電企業獨立提供互聯網服務后的技術問題和網間結算等問題。
此間,廣電網絡運營商要發展語音和寬帶業務,還需要得到電信方面的牌照審批,各地有線網也必須通過聯通、電信等電信運營商的端口接入互聯網。意即,廣電雖然在內容上有雙管雙控的優勢,卻也將受到電信的相關制約。協調二者關系,找到利益結合點,是廣電、電信接下來合作的關鍵。
而“融資”則是廣電面臨的諸多問題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三網融合意味著廣電將傾全系統之力,進行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再建工程,打造一張全國聯網的“全程全網”的網絡,巨資投入去完成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多年未盡的事宜”。
根據國務院三網融合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鄔賀銓的估算,未來三年三網融合可拉動投資和消費6880億元,其中,電信寬帶升級、廣電有線網絡雙向改造、機頂盒產業升級,以及音、視頻節目內容信息系統的建設投資,將達到2490億元。“碎網合一”,憑借廣電企業自有資金與資源幾乎不能完成。
為此,國家廣電總局正進行不懈努力。王效杰在論壇上說,國家有線網絡公司的定位是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國家投入主要資本金,也歡迎社會各方面以靈活的方式參與入股和組建。
廣電遞出了橄欖枝,但貌似三網融合積極參與者的一些資本力量卻表現踟躕。“技術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協作共贏是三網融合的基礎。”一位投資界人士說,“而廣電的開放程度是民間資本能否積極介入的重要因素。廣電產業情況特殊,讓很多人對進入采取謹慎觀望態度。”富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朱誠也對媒體表示,不穩定的游戲規則讓投資廣電領域充滿風險,風險投資商一般不會參與廣電運營。
不過,朱金周對廣電融資卻持樂觀態度,“去年國務院專門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其中特別提到了對非公資本的開放問題。另外,三網融合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地方產業包括產業鏈發展,據我了解,試點這個事兒也是地方政府推動的,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還是很大的。融資應該不是多大問題,關鍵還是‘融合’,融合在短期內能夠創造多大價值,現在還不好說。”
“為了占據市場資源,廣電有可能拿出其新獲得的電信經營資質借助第三方力量開展對外合作,因此最終獲益的有可能是借此進入電信市場的地方力量和民間資本。”張彥翔同時認為,“融合政策作為宏觀指導性的文件,必然無法細化到實施層面,而其具體的執行還在于地方,因此在三網融合的下一階段,地方溝通和業務執行方是推動產業前行的關鍵,合作共贏則是最終目的,雖然在地方上博弈或許會更激烈,但也會更務實、更靈活,并真正進入競合態勢。”
廣電三網融合“三步走”
在王效杰描述的廣電未來藍圖上,“有線網的任務是把分布在全國的成千上百個網點整合成一張網,對這個網絡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擴展網絡服務功能,使廣電網絡不僅是傳播電視節目的終端,而是變成一個多功能的信息終端,使看電視變為用電視。”為此,廣電要在三個方面著手推動有線電視信息化——建設下一代廣電網;體制創新,打造適應三網融合的運營主體;創新內容,開發多種業務形態。
在三網融合、NGB實現后,廣電網能夠提供眾多類型的廣播電視業務,這些業務分為音視頻、娛樂、應用、消息等幾大類。以應用類為例,網上支付、網上購物、網上醫療、物聯網均在其中。技術上,廣電部門已經在做一些實驗網的工作。廣電網將從提供單項業務,步向雙向互動業務、跨平臺業務的時代。
圍繞下一代廣電網,廣電正在加緊建設——構建NGB的系統,準備組建NGB的技術工作組和產業聯盟,吸納社會各界力量,包括研究院校、工業所的力量推動推進NGB的技術研發及標準制定的工作;結合三網融合的試點,同步在試點城市或地區建設NGB示范區,按照NGB的網絡要求建設。
王效杰表示,目前廣電總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的方案,將馬上成立一些籌備組,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盡快形成有線電視網參與三網融合的市場主體,最終實現全國有線電視網絡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聯合發展的新格局。
設備商、內容提供商的盛宴
6月16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在一個內部會議上介紹,預計將有10個城市入選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它們是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哈爾濱、沈陽、重慶、武漢、長沙、忻州。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海南和江蘇是以省為單位申報的,而一直爭議很大的北京、南京、青島等城市,也為試點城市的最終落定增添懸疑。
據悉,18日截止的試點申報也與此前傳聞中的廣電、工信各提交5個試點城市的方案不同,三網融合試點最終是由地方政府申報,再由專家小組研討后確定,具體執行則由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負責。
不管怎樣,隨著試點城市揭曉,三網真正融合的序幕開始拉開。根據鄔賀銓的報告,三網融合在未來三年可帶動投資和消費6880億元。在這6880億元中,電信寬帶升級、廣電雙向網絡改造、機頂盒產業發展,以及基于音視頻內容的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的有效投資,估計2490億元;可激發和釋放社會的信息服務與終端消費近4390億元,設備制造和信息內容服務提供商將成為最大受益者;數字內容開發制作、機頂盒生產與安裝等將新增就業崗位達20萬;由此推動的固網寬帶業務將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
齊魯證券分析師張巍認為,軟硬件設備提供商將首先受益,如制作機頂盒的相關企業將獲得超過350億元訂單,同時,光纖通訊設備提供商也將分得不小的蛋糕。在設備制造商之后,文化產品制造商將明顯受益,而且該行業屬于迎來長期利好,付費頻道價值有望得到重估,影視行業整體趨好。
具體講,與三網融合相關的軟硬件設備供應商如同洲電子、烽火通信、中天科技、華勝天成等會率先獲益;有線網絡運營商歌華有線、天威視訊、廣電網絡、電廣傳媒將面臨更好的發展空間;中視傳媒、電廣傳媒、華誼兄弟等內容提供商必然為最長遠的受益者。此外有線運營商、接收終端制造商等的未來也春光明媚。
不過,一片向好聲之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三網融合最初幾年看到的不會是新產業的蓬勃發展,而會是各方分享現有電信市場的一場‘盛宴’。在電信市場的利潤被極大攤薄后會逐漸歸于平靜,增長是否能持續下去取決于市場能否引入競爭,哪怕僅僅是內部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