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你認為紀錄片是要創作者“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如何讓導演實現這樣一個平衡:一方面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同時又要感受資金的“召喚”,該怎么平衡盈利和自己理想的關系?
Ally Derks:紀錄片是對現實社會進行創作展示。當然還是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非政府組織給你捐錢的話也不要拒絕。去年我們有一部片子,是關于綠色和平方面的。這部作品世界各地都在放映,而且還獲了獎。片子雖然拿了資金,但是它表達的是創作者自己的想法,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讓商業利益影響到制作。東德時期,許多紀錄片經常通過一些形象,或者一些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為了避免審查的限制。
在我們阿姆斯特丹的電影節上,有很多互動和問答,大家借此機會談論對世界的看法。我們挑選電影的標準就是我們希望這個電影讓觀眾有共鳴,希望電影在技巧和內容上有創新。當然,也有一些電影是政治性的。
《綜藝》:國際上有些有關中國歷史的紀錄片,有些基本事實都不對,是否從藝術自由角度來看,可以接受這種錯誤的認識?
Ally Derks:我在論壇上也回答過,這些紀錄片是外國人到中國來拍的,因為中國文化很難理解,它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那些電影人來到中國,他們制作的片子可能有一些錯誤。我自己就看到過一些關于荷蘭的電影,一味地談賣淫和毒品,實際上這不是完整的荷蘭,有時我們就做自己的片子向大家介紹真正的荷蘭。有一個德國的片子,它介紹的是大屠殺,在這個電影里面,表達了對大屠殺的懷疑,但是這部電影在荷蘭是不能放映的,因為它完全否認大屠殺的存在。但是有的人就是這么想的,也是真實的一種情況。所以,我覺得如果有人要說謊,你就讓他說好了,事實永遠是事實。
《綜藝》:你怎么看目前國際紀錄片的發展?
Ally Derks:發展得越來越商業化了,可能會發展得很好,從而滿足世界對紀錄片的需求和興趣。要知道,23年前我開始做自己的紀錄片時,我找不到任何紀錄片。而現在,有很多紀錄片在電視、電影院上映,變化太大了。
《綜藝》:那么質量怎樣?
Ally Derks:在這個行業,質量越來越重要,因為有需求,所以質量在不斷提升。我堅信必須要拍很多膠片,才能保證一部紀錄片的質量。為什么現在會有這么多人對紀錄片感興趣?現在大家看電視新聞的時候,到處都是廣告——儼然是廣告的世界。然而觀眾對新聞報道感興趣,他們想知道里面的某種文化,某些人或者某段歷史的背景。但是現在的電視都不提供這些了,比如講中東事件的時候,一條新聞里拿出三分鐘的時間來講中東是不可能的,但人們熱切的需要這些資訊。
《綜藝》:從你的了解來看,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發展得怎樣?
Ally Derks:有巨大的進步。我在10年前看了很多中國紀錄片,那時候的紀錄片都太長了,就好像沒被剪輯過一樣。但現在的中國紀錄片,故事更好,更豐富多彩了,人物塑造得也更好。而且中國現在經濟發展得很快,外國人也愿意了解中國,外國人也愛學中文,雖然我現在只會說“你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