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7年首次舉辦算起,上海電影節的創投項目到今年已是第4屆。雖然歷史不長,但作為內地惟一的電影創投項目,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業界關注。
平臺效應漸顯
本屆創投是規模較大的一屆,電影節論壇和創投環節的負責人沈表示,今年沒有和香港HAF和釜山PPP等類似活動進行項目交換,因為“片源”已很充足,“尤其是來自北京等地的報名項目很多。”之前共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219個項目報名創投會,組委會從中選擇了9個中國新銳項目入圍CFPC、26個合拍項目參與Co-FPC的洽談。
上海電影節的項目創投也積累了不少“傳統”,比如參加本屆創投的不少都是前幾屆出現過的“老人”:攜《東方幸福和波仔的特殊使命》入圍本屆Co-FRC的內地青年女導演小江是第一屆CFPC的獲獎者;曾入圍第2屆CFPC的內地導演盛志明今年也帶著《最后的情人節》來到了Co-FRC。盛志明表示自己為該片準備了十年時間,這部驚悚、懸疑風格的影片預算約為300萬美元,已經獲得了樂視娛樂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該項目也是今年Co-FRC獲得洽談預約最多的,因此獲選為本屆創投會“最具市場投資潛力項目”。
在今年參加CFPC的導演里,劉浩是成名較早的一位。他表示由于環境與文化不同,各地青年導演支持項目的風格、定位有很大區別,比如釜山PPP的吸引力在于獎項多,且大都是幾萬美元的實惠獎金。本屆上海創投與更多業內企業達成合作,為青年導演提供了更為實質的支持,劉浩和他的新計劃《詩人》此次獲得了天使之翼影視投資公司10萬元的獎金。CFPC還與東上海國際文化影視集團設立了年輕導演孵化計劃,今年獲得該計劃支持的是年輕導演鄭威。
除了獎勵和扶持漸趨實際,上海創投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業內投資人的關注,最初幾屆缺少買家的尷尬局面逐漸改觀。組委會介紹,今年入圍項目共吸引了527位投資人、買家,經過453場洽談,最終35個項目初步找到了合作方。
此外,以往來創投會的很多公司目的性較弱,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來參會大多有明確的考察對象。比如曾投資了《十月圍城》等片的江蘇廣電,其宣傳管理部的龐建說此次主要是想考察一下楊慶的《公路8號》,“江蘇廣電有專門的電影事業部,準備一年投資3-4部電影。”今年已確定的項目包括張黎即將開機的《辛亥革命》和彭浩翔的新片。
流程漸趨專業
讓項目主創上臺公開陳述是CFPC的一個慣例,這也給了經驗尚淺的年輕導演一個鍛煉的機會,使其熟悉如何在投資人面前推銷自己的項目。
相比前幾屆,本屆CFPC導演們在臺上的表現有所進步。比如在素材準備上,越來越多的導演都更重視視頻的使用,不再糾結于單純的劇情和故事講述,而是試圖分析項目的類型、市場和班底等,對個人口才的依賴也大為減弱。在前幾屆CFPC上獲獎、投資人比較關注的項目,往往都是陳述現場氣氛最好的作品,比如第一屆獲最具市場投資潛力獎的楊樹鵬的《苦竹林》(《我的唐朝兄弟》),以及正在拍攝中的金琛的《戰國》都屬此類。
現在的情況似有所不同,單論現場效果,本屆表現最好的當屬《瘋狂的石頭》編劇周智勇的《釣大魚》,但今年最終獲得主要獎項的項目,無論是權聆的《陌生》還是劉浩的《詩人》都不是現場“講”得最出彩的項目。這似乎暗示了某種理性的上升。同樣,項目方對創投活動的期待也更為理性。畢竟,電影的融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指望短短3天時間解決所有問題。《金蛋風云》的制片人郭小龍表示,此類活動的價值在于其是一個集中的平臺,“既能節約時間成本,又能擴充人際網。”
當然,創投活動在流程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夜.店》導演楊慶此次帶來的項目是《公路8號》,這部公路片之前在瑞士洛迦諾電影節(Lorcano)的創投單元“Open Doors”上獲得了最具潛力開發獎。楊慶介紹說,后者采取的形式也是公開陳述,但范圍是在參與活動的電影人之間,等于是彼此切磋,隨后再由培訓師給出具體意見,且“大多是從市場的現實情況出發的”,這樣做的針對性就很強。
此外,就陳述而言,目前項目方準備的視頻素材很多都是導演以往作品的展示,但這恰恰非青年導演的優勢,正如一位投資人所說:“你拍過的又不是《英雄》。”導演們應該把更多精力和時間針對項目準備素材。因為大部分投資人希望能對影片有一個直觀印象。楊慶此次就用手上的素材圖片剪輯了一個短片,配上為項目專門譜寫的音樂,現場放映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制片人角色突顯
上海電影節創投活動另一個值得關注和欣喜的進步是:制片人在項目中的角色越來越突顯。今年多數項目的導演都選擇和制片搭檔一起上臺陳述,兩邊的分工更趨明確。例如今年項目中惟一一位女導演,獲得CFPC最具創意項目獎的權聆,她之前的身份是作家,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電影,她的處女作計劃《陌生》背后站著的是監制賈樟柯和西河星匯。因此在陳述時導演主要負責的是故事和創意部分,出品方西河星匯的項目經理林怡瑋則負責制片方面的介紹。
對于青年導演來說,一個好的監制無疑非常重要。盛志民認為,投資人和監制是兩個概念,對于青年導演,“第一部戲非常需要一個好的監制來把握”。
國內現階段缺少專業制片人的現狀,使得很多新導演不得不冀望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導演擔此重任,無論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青年導演都需要成熟經驗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