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執導的紀錄影片《海上傳奇》于6月20日在上海召開發布會,正式宣布該片將于7月2日登陸全國院線。在此之前,2009年,中國的紀錄電影總數為19部,進入院線放映的只有4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的紀錄片《小人國》去年11月進入院線,盡管網上有大量觀眾呼吁想看這部電影,但安排放映的500多家影院最終只有不到50家放映了該片。
2000年以來,國際紀錄片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紀錄電影重回電影院,而且還能創造不俗的票房。《鳥的遷徙》《帝企鵝日記》《拼詞大賽》《科倫拜恩的保齡》都堪稱經典。《華氏911》不僅獲得了高票房,更是贏得了2004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僅紀錄片專業制作公司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便坐擁16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0億用戶,許多國家都把紀錄片當成宣傳國家形象的一種有效手段。在亞洲,2009年,韓國一部記錄老人與老牛淳樸情感的《牛鈴之聲》轟動了全國,電影院里涌動著被感動的觀眾。在國際紀錄片市場發展繁榮的背景下,中國紀錄片卻依然徘徊在艱難的市場轉型中。全國300多家電視臺真正有實力購買紀錄片的不超過20個,而由于紀錄片收視率并不高,獲得的電視臺撥款也相應偏低。而且考慮到收視率,一般被安排在23點后播出。目前,紀錄片交易價格每分鐘過百元就是高價了,多數省級電視臺紀錄片價格在50元到80元之間,地市臺則只有20元至30元。按照每分鐘1000元標準制作的紀錄片僅僅是小制作,卻須賣到50家左右電視臺才能收回成本。而在國外,通常一小時片子的身價高達一萬美元左右。
縱然2009年中國紀錄片呈現出新氣象(2009年中國紀錄片首播量在5000小時以上,粗略估計總投資超過4億元,其中,中央電視臺投資約2億。導演康健寧仍認為中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產品:“我現在看到的屏幕上播的大部分所謂紀錄片,說實話,我既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去說什么。目前中國能稱得上紀錄片的作品,可能真的沒多少。”
紀錄片應該以何種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紀錄片前景如何?對于這些問題,加拿大國際紀錄片電影主席Chris McDonald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主席Ally Derks接受了《綜藝》記者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