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無疑是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基石,青年導演的培養單靠一方肯定不夠。“雖然目前有很多針對青年導演的扶持項目,政府相關部門也設立了一個青年導演基金,但我覺得這遠遠不夠。”何平認為培養和扶持新人的關鍵在于要讓年輕導演的作品有真正的發行空間,“這些事完全靠投資人很難做到,國家應起到主導作用。”
何平的觀點得到了香港安樂院線總裁江志強的支持,后者在青年導演扶持和小眾電影發行方面經驗豐富,“要讓青年導演的作品順利和觀眾見面真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除了戲院,還需要發行方式、媒體宣傳等方面的配合。”他認為除了相關企業,政府也應該啟動一些支持計劃,“我們之前做的萬誘引力公司,其每一部電影都得到了香港特區政府相關扶持計劃很大的資助與鼓勵,希望內地政府未來也能給年輕導演多樣、實際的支持。”
對于如何形成合力加大對青年導演的扶持力度,臺灣新晉制片人李烈也提供了臺灣地區的一些經驗:“大家都知道臺灣有電影輔導金制度培育新人,另外電視金鐘獎也很重要,尤其是里面的迷你劇單元。各電視臺為了獲得這一獎項,每年都會撥付一定的預算讓一些年輕導演來拍片。”這就為年輕導演創造了很多機會,目前臺灣很多青年導演的處女作就是來自電視臺的此類項目。李烈認為培養新人應該更多借助電視的力量,因為在這樣的體系下培養人才投入和成本都很不是很高,但可以鍛煉新人全面的能力,積累多方面的人才,“不僅是導演,還有編劇和監制等等。”
除了各界的支持,新人們自己也需更加努力。江志強也說:“現在中國年輕導演的運氣其實非常好,因為碰到了中國電影起飛階段,有一個很大的市場在支持。”但問題在于要能找到與市場對接的可能。臺灣導演戴立忍介紹了自己的親身經驗:“《不能沒有你》整個制作費用為人民幣100萬元,后期用又花了30萬元做杜比和磁轉膠,花了30萬元做行銷宣傳——這多花的60萬元就是為了把它變成膠片,和電影行銷渠道接軌。”戴立忍表示該片最終略有贏利,“影展的獎金大概占到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差不多有200萬人民幣,其次是票房和版權的收入。”這證明這個模式是可行的。戴立忍認為,作為青年導演,當既有環境無法讓自己的創作實現時,就要有膽量去創造新的渠道和可能性,“我想這才是‘青年導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