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立的《不如跳舞》離我的生活很近——簡直就像是發(fā)生在我家樓下一般。因為每天晚上,都會有一群人在我家樓下的小廣場上翩翩起舞。有時候,我也會試圖走近他們,但我看到的卻是一張張冷漠的臉,這些臉讓我明白,他們的世界與我?guī)缀跏歉艚^的,我才知道,作為一個從不跳舞的人,與那些每天跳舞的人之間存在著多深的鴻溝。《不如跳舞》想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要在這鴻溝之上修建一座橋梁,讓絕大部分不跳舞的人明白那些跳舞的人究竟為何對跳舞如此癡迷。
本片劇本基礎很好,它將舞蹈與人的情感緊密結合在一起,其實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樣一部歌舞片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大半。舞蹈總歸是美麗的,但交誼舞因為大部分是規(guī)定動作,所以很難將人物獨特的個性呈現(xiàn)出來,所以圍繞著跳舞展開的情感故事就變得尤為重要:片中的葉知良是一個孤獨的男人,通過跳舞結識了住在自己樓上的一個寡居的女人——善良、勤勞的于雅琴(劉蓓飾演)。于雅琴有一些敏感,她并不奢求跳舞能給她帶來什么,只希望在跳舞的過程中快樂、簡單的度過每一天。但生活卻遠不像跳舞那樣單純,在劉蓓那時常緊鎖的雙眉上,你可以看到人生的苦難是如何將一個開朗、聰慧的女子折磨成為一個怨婦。《不如跳舞》必須由張國立和劉蓓來演,才能將跳舞背后那些不為人知同時又無法說出的東西潛移默化地表達出來,張國立——那張寫滿了苦難的臉,劉蓓——那蒼白又愁苦的表情,盡管他們出現(xiàn)在如此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場景之中,卻仍有掩飾不住的哀傷彌漫開來。而這種哀傷顯然是關乎生命的無常和人性的卑微。
人在舞蹈時,由于身體處于“漫長”而高強度的運動之中,人的精神也處于一種“漫長”而高強度的亢奮狀態(tài)。因而,舞蹈的人所感受到的快樂很可能被舞蹈者自己主觀地夸大和延長。他們更關注“此刻的快樂”,關注一個小團體內(nèi)部互相所給予的關懷,正是因為有了那么多的不可言說的妙處,他們才不愿意將之拿出來與旁人分享。
《不如跳舞》的策劃團隊當中赫然有鄒靜之的名字,相信對于“舞迷”的這種小人物心理,寫出過《人生幾度秋涼》的鄒大編劇能夠深入體會和表現(xiàn),因為“舞迷”和“古玩迷”一樣,都是聲色犬馬中的欲望和欲蓋彌彰的滿足,說到底,都是小人物的悲喜劇,是將人的卑微包裝得精美華麗然后拿出來兜售。當然,一部電視劇也不可能承擔過多的功能,對于人性的更加深入的探討會有其他的藝術形式來承擔,有一部紀錄片名為《活著一分鐘,快樂六十秒》,說的也是跳舞的事兒,可那個事兒里面卻沒有哪怕一絲甜膩的和諧生活,從那些灰暗的場景當中,我仿佛聞到了博伊諾斯艾利斯地下舞場那混合了煙味和體臭氣息。這樣的紀錄片與《不如跳舞》這樣的電視劇結合起來觀看,才是真實的現(xiàn)實。
一介草民,茍活于世,與其哀怨,不如跳舞!這或許才是《不如跳舞》這部電視劇所欲揭示的——那些在我們樓下夜夜笙歌的人們,為何會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這看似毫無意義的旋轉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