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用更多互動的方式,和大家探討對湖南衛視或者對《天天向上》節目的看法。
首先我們看幾個收視率比較高的國外脫口秀,先看一個非常老牌的在美國紅了15年的脫口秀《Late night》。
這個節目非常有生命力,但沒有辦法中國化,因為所有的問題都和政治時事有關,而且對政治人物的調侃非常過分。我覺得目前國內比較像純粹脫口秀節目的,可能只有周立波脫口秀,但是從我的直覺和我做脫口秀節目的經驗來看,這個節目不能放在黃金時段,因為美國有完善的知識產權法保護幕后寫手的權利,但是中國沒有。
我覺得周立波具備非常出色的脫口秀主持能力,然而是否有合適脫口秀的機制我很擔憂。
這個美國節目,幕后的寫手有20來個,他們找時下比較熱門的話題,甚至有很多政治性話題,然后每人寫一小段,最后由總編來串聯。他們的要求非常嚴格,寫的東西保證原創。
美國大量看似無聊的脫口秀,開場白一定是編劇寫就的。美國明星給別人頒獎或者領獎時妙語連珠,就是編劇寫好的。國內的脫口秀節目或者訪談節目如果要發展,一定要重視寫作人才,編劇非常重要,一定要給他最優厚的工資,保障他們的創造力和原創性。
國內要做這種脫口秀的話,第一,如果是單人式的,千萬不要放在黃金時段。第二,如果團隊非常年輕、沒有電視經驗,千萬不要嘗試,但一旦開始做,一定要堅持下去,堅持多年后,你將擁有無可復制的團隊。
國內脫口秀節目的春天剛剛開始,一定大有可為。我建議大家向黃金時段進軍,《天天向上》實際上是一檔臺里原本要放在晚間時段的節目,我們把它做成了黃金時段的節目。
脫口秀節目黃金時段化、本土化,就要了解內地觀眾的特點。比如中國人愛熱鬧,愛看歌舞,一大堆人跳舞中國人愛看,收視率會上去。
關于嘉賓選擇,我堅信草根嘉賓一定比明星更具生命力。《天天向上》有7個主持人,最少的時候5個,所以臺本不需要很細致。當然,每次錄完節目以后我們會跟主持人溝通,作為主持人,就怕你不告訴他怎么辦。
《天天向上》節目組有33人,包括實習生,這中間不包括主持人。主創大概10人。我們每半個月錄兩期節目,每期節目,從選題到嘉賓選擇,到臺本撰寫,錄制,然后到精編,是兩三個人分組完成的。完成了以后交給后期組潤色,加工。編導按個人興趣報選題,最后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錄。作為一個制片人和導演應該多變,因為觀眾很多變。
做脫口秀節目,你會發現導演的專業化并不那么重要。我們組導演真正學電視的是極少數。非電視專業的人非常有想象力,沒有固定在某一個框框里。
《天天向上》的商業化是秘密,我只能說我們已經進入商業化運作,但不能說如何運作。
我以前喜歡做導演,不喜歡做制片人。但我慢慢發現導演和制作人以后將是非常令人艷羨的工作,隨著市場越來越完善,我們的勞動會受到更多保護,受到更大的尊重。
《天天向上》每期預算是13.7萬,這個費用包括了主持人勞務、嘉賓勞務和交通費,所有服裝、道具、音樂、以及欄目聘用人員包括實習生的勞務,但主創是臺聘人員,由臺里發放薪酬。
中國要有純正的美式脫口秀還要過渡20年。《天天向上》是脫口秀節目的中國化,不太像脫口秀,更像綜藝節目。
我覺得, 無論電視劇還是電視節目,包括新聞節目、脫口秀,制作水平最高的還是美國,這不是一兩年就能夠學到的。
此外,我們在和日本同行合作的過程中,深深地欽佩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日本同行到了50多歲反而是職業的黃金期,專業化非常高。臺灣最好的導播也大多是50多歲的,而且深以其職業為榮。我的夢想是到了50多歲還是一個專業的制作人。
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湖南衛視及其他電視臺都沒有解決好,為什么現場觀眾的聲音永遠做不到像美國脫口秀那么真實自然,是不是在業務水準上還是有很大差距?
作為總導演,還應該為整個團隊拓展更大的空間。如果把自己鎖在有限的平臺上,人才會流失,而且容易“被山寨”。制片人要讓節目充滿生機。在《天天向上》之后,我們臺延伸出了《百科全說》,這就是生長點。包括跟日本同行或者跟美國同行的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帶來了節目內容,而且讓我和導演有機會向具有更高專業水準的同行學習,這是特別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