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人格販賣機》這個電影計劃,其設定本身就非常注重大陸市場。你怎么看這邊的市場?
葉如芬:從拍電影的角度來說,全世界的藝術語言都是相同的。雖然所處的環境不同,但即便你是去一個新公司也要適應一段時間啊。比如我們來大陸,是要了解一些相關政策規定,以及題材的適應問題等,但畢竟大陸的市場很大,大家適應了就好。
《綜藝》:你覺得成熟導演和新導演,誰更容易合作一些?
葉如芬:跟成熟的導演合作,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和吳宇森合作《赤壁》,此前我沒有見過那么大的場面。臺灣太小了,沒有影視基地,大陸隨便調度一次群眾演員,就有三五百人。臺灣電影《艋》里群眾演員算多的了,但也不過兩百多人。朱延平有一點做得很好,他在拍《刺陵》的時候,會把臺灣工作人員帶過去,比如他會用臺灣的劇照師,用一點臺灣的演員,讓他們感受大陸電影的進步——別總把自己關在島上。當然,有人告訴我說話小心一點,別那么“大炮”,每次都是罵(笑)。
大陸電影市場太廣闊,既可以拍時裝劇《杜拉拉升職記》,又可以拍嚴肅大片《唐山大地震》,也可以拍各種武俠片。我建議臺灣的片子要繼續拍,因為臺灣有我們生長的故事,但也要多走出來看看,感受一下廣闊的市場。
《綜藝》:你期待的兩岸合作的方向是什么?
葉如芬:我希望能夠做一些從臺灣基礎出發的、跟大陸合作的電影。比如《換個城市遇見愛》,我覺得這個題材比較好玩,可以體現當下年輕人在想什么,大陸年輕人和臺灣年輕人有什么不同。
《綜藝》:在你看來,兩岸合拍目前還存在什么問題?
葉如芬: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限制,大家需要時間來找到屬于自己的電影天地。臺灣方面首先要想,能給大陸這么多的觀眾帶來什么,要從劇本抓起,不能沉迷于過于自我的創作,不管別人的感受。
大陸的很多規矩對臺灣新導演來說,是個障礙,可是我去年看了些大陸的片子,比如管虎的《斗牛》,還有李大為的《走著瞧》,這些題材就很有意思。中生代的導演的夢想就是拍個武俠片。但這種大片子不能貿然做,因為對于投資者來說風險很大。其實可拍的題材很多啊,農村鄉下、都市愛情——影片可以越來越多元。
兩邊越來越開放,有時候我們覺得不可能的題材竟然也可以上,所以我覺得大陸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以不變應萬變,把作品做好,再來適應大陸市場。
《綜藝》:對目前以大片為主的電影市場結構你如何看?
葉如芬:大片有大片的好處,它證明了電影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才能做出大片。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大片實在太大了,搞得大家都以為要做大片才可以,這是個錯誤觀點。電影市場就像一個食物鏈,要有大片、中片和小片。目前危險的是,終端市場都想賺大片的票房,如果強制上映中小片的話,又會被說成“政府的規矩”。但韓國影片就是因為政府強制要求必須放韓國片,才得以成長。而臺灣就是因為沒有強制,所以臺灣片變得很慘,臺灣一年有三四百部影片上映,可是只有20多部是臺灣片,其他都是來自海外的。臺灣最好的華納影城,一共18個廳,有兩個放本土片也好啊——現在好萊塢片在幾乎已經占據了臺灣電影市場的全部份額。
《綜藝》:談談你的近期計劃吧,手上有幾個案子?
葉如芬:目前有四個了,明年還會和李崗有個合作。做大片的話好操作,小型投資和導演溝通很麻煩,要交流關于攝影師、美術、演員之類的安排。規劃好之后,我還會培養一些新的助手、制片。
《綜藝》:未來的某一天會考慮做一回導演么?
葉如芬:我永遠也不能做導演,劇本一拿過來我看到的都是錢,馬上就想到這場怎么拍,需要多少資金…… 我對預算把握得比較準確,誰都蒙不了我,因為后期、技術、演員都有明碼價格,愛虛晃的都會被我罵……看吧,我還是適合做監制!(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