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知道,除了才華和智慧之外,還要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是從事這個行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你內心脆弱,那么現在后悔還來得及。
在重要的國際電影節里,有很多單元為青年人進入主流電影產業體系提供了平臺和通道,比如柏林電影節的青年導演訓練營、韓國釜山電影節的PPP計劃、日本東京電影節的TPG和香港電影節的HAF等,都不同程度地為這些初出茅廬者們提供了展示才華和項目、獲得投資,進入電影業的平臺和機會。
與其他類似的電影節相比,上海電影節的創投會聚集了更多類型的資本,如果哪位年輕人夠有激情,夠有想象力,夠有爆發力,并有幸被選中獲得公開陳述項目的機會,將可能贏得業界更多的關注,甚至由此引來投資,一鳴驚人。
每年的上海電影節盛會幾乎成了想要進入電影行業的藝術青年們的朝圣地和訓練營,之前的大師班會快速教給他們怎樣陳述項目,怎樣和投資人打交道,用什么方法盡快使項目獲得融資成功的經驗。而且在國內電影產業急劇壯大的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電影機構來到這里選擇他們心儀的電影項目,發現具有潛力的年輕導演為產業所用。
在這種情況之下,青年導演們面對的不僅僅是電影創作——在上游要充分關照投資機構的定位和戰略規劃,在中游要努力適應自己心目中的電影作品向電影產品的轉換過程,在下游要積極配合一個電影在不同市場的商業回應。起初很多人處于迷茫的狀態,但如果他足夠幸運,仍有機會參與第二部和第三部電影的拍攝制作的話,世界便會在他們的眼中漸漸清晰,如果再足夠有智慧,他將邁入自己電影生命的另一個階段。
熟知了產業規則,并與市場有了親密接觸之后,他們通常漸漸收斂自己張揚的個性,努力讓自己從一個藝術青年成長為一個職業的電影人,慢慢接近市場接近大眾的審美標準。另一個方面,他們飛舞和張揚的激情和想象力,也被商品化電影的屬性層層疊疊的包裹起來。這是一個涅,很是多人要經歷的一個痛苦過程。
衡量一個導演被市場認可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票房,最終的票房與最初的投資額度反差越大,導演自身的含金量越高。如果一個立志做導演的年輕人有足夠的智慧,他應該知道怎樣使用更少額度的投資獲得更高額度的市場回報,表面上是為投資人獲得投資利益,實質上是為自己增加品牌附加值,當有過兩部以上電影的盈利業績之后,基本上資本就會毫不猶豫地愛上他并死心塌地追隨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寧浩從《瘋狂的石頭》升級為《瘋狂的賽車》,直到《無人區》。
當然,某一部電影獲得成功也千萬不要得意——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一部電影在資本市場演砸了,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挽救行業信譽,甚至稍有不慎,還會慘遭資本拋棄,電影產業本身就是這么現實。
如果這些都準備好了,就上車走吧!但還必須要知道,除了才華和智慧之外,還要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是從事這個行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你內心脆弱,那么現在后悔還來得及。
羅拉
影客傳媒總裁
資深電影制片人
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