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專訪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
2007年11月6日,國家廣電總局宣布從2008年1月1日起,兩岸合拍劇享受國產劇待遇。2009年9月,臺灣相關部門頒布了\"兩岸合拍劇內地演員赴臺拍攝辦法\"。其中,內地電視劇在臺攝制時間可長達6個月,申請時間壓縮在7天以內,內地演員赴臺每人可帶五個助理等規定,都顯示出兩岸在影視產業合作上環境趨好。
不過,從2008年1月1日開始至今,只有13部劇申請了合拍許可,兩岸未來合作到底應該朝什么方向走,是不是已局限在偶像劇創作上,還是說雙方可以打開市場,能夠用新形態的題材創造出新的合作模式?
對于這些問題,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向記者給出了答案。這位曾主演電視連續劇《喜宴》《寒流》,制作過《中國神話故事》《西游記》《諸葛四郎》《金獅王》《游俠龍卷風》《風林火山》等多部電視連續劇的臺灣資深電視人接受了《綜藝》的獨家專訪。
《綜藝》:從你們公會角度來看,兩岸的項目合作這兩年呈現什么趨勢?臺灣電視劇市場又是什么狀況?
汪威江:兩岸的電視合作交流曾經頻繁過,過去很多像瓊瑤劇和《星星知我心》這樣的臺灣劇在內地很受歡迎,臺灣劇對內地來說比較新鮮,而且臺灣劇那時可以上黃金檔。
現在,內地的歷史劇、古裝劇都拍得大氣磅礴,這是讓臺灣同行難望其項背的。我們臺灣的導演,處理超過百人的場面就不會擺了。偶像劇也就需要幾個人在那里,鏡頭里的人一多,場景都不會指揮調度了。
但后來播出政策的調整,合作確實受到了一些影響。我們希望服務我們的公會會員,能夠更多地了解內地政策和市場,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帶來合作上的不便。
去年臺灣電視劇制作和發行狀況:臺灣的當地劇1000小時左右,當地劇偏于國語的大概500小時,偶像劇300多小時。合拍劇大概200小時,加上其他的,臺灣一年的生產量在3000小時左右。
《綜藝》:去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一個關于臺灣內地合拍劇的政策,兩岸合拍劇也可以進入黃金檔了,這個政策對于兩岸合作有哪些具體的促進作用?
汪威江:雖然有了這個政策,可是偶像劇能進黃金檔的很少。你看,晚上8點多播的偶像劇一年到頭有多少部?喜歡播此類劇的湖南、安徽等衛視,很多時候還是把偶像劇安排在晚間檔10點。這是內地市場造成的,電視臺黃金檔不播偶像劇,即使有政策也沒有辦法。
這樣的市場環境反過來也影響了投資,能播的空間就這么多,誰還會去投資,做合拍呢?前年有四五部合拍,去年有9部。數量還是很少。
《綜藝》:這是不是說將來兩岸電視劇的合作只能在偶像劇這個狹小的選題里面打轉?其他的合作類型呢?
汪威江:臺灣偶像劇的收視率在臺灣本土只占8%,本土劇占15%以上,其他部分的市場份額是由日劇、韓劇、內地電視劇來切割。這8%的偶像劇代表了臺灣整體的多少收視呢?這在內地也是一樣的,偶像劇的市場其實不大,兩岸電視劇合拍不應該只在這個點上打轉。
《綜藝》:那么,兩岸合作合拍未來新的合作點在哪里?
汪威江:我覺得兩岸的制作機構可以向“韓劇”學習。他們的劇老少咸宜,適合全年齡段人群收看,而不僅僅局限在年輕人或是中老年婦女。有沒有這樣的題材操作呢?其實是有的,例如在內地扎根的臺商、嫁到臺灣的內地新娘、來內地求學的臺灣學子,這些反映社會現實的情感劇,都是很不錯的題材,都是將來兩岸合拍劇能夠努力的方向。
作為公會,我們會去引導自己的成員,由于是市場機制,我們會利用兩岸資源,讓愿意嘗試的人去創造條件。如果兩岸合作還是停留在偶像劇上,前景不太大。因為偶像劇的合拍,對內地同行有幫助,提高了他們的制作水平,但對于我們臺灣電視人來說,提高不大。
《綜藝》:兩岸電視劇審查和播出制度存在差異化,這些合拍項目怎樣避免受到影響,你覺得雙方未來該怎么協調?
汪威江:其實每個臺灣電視人都舍不得放棄本土市場,但也確實需要內地的投資。像現在韓劇在亞洲這么火,和制作成本相關,他們每集制作費一般都達到了10萬美金,而臺灣只有三四萬,差距很大。引內地資金一起來做,才有可能做出高品質的電視劇。我們彼此利用資源,希望能做出走向亞洲市場的產品。
《綜藝》:對于假合拍問題,現在有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汪威江:以前有些臺灣的偶像劇和內地某家公司合作,制作組來內地出一個禮拜外景,每集塞個兩場戲兩個演員,加進無關痛癢的劇情。這些劇在臺灣播的時候把塞進的部分剪掉,劇情也不受影響。這樣的假合拍確實存在。但我覺得現在的假合拍其實還是比較容易去分辨的,你只要看他的演員組成比例、劇情比例就好了,現在資訊很發達,一查就能查得到。
對審查立項新政策,我很贊成。通過這些年,兩岸確實打擊了很多假合拍,但另外一方面,我們要看到也成就了很多真合拍。我們不能因為大力打擊假合拍,而把真合拍扣著不放,讓項目延遲了。希望雙方能夠為產業著想,為對方著想。
《綜藝》:兩岸的電視行業交流、市場合作已經不局限在電視劇、偶像劇層面了。其他類型的項目這幾年合作越來越多,比如電視節目,比如主持人。你們怎么來幫助他們和內地機構合作?
汪威江:目前主持人和藝人的合作還比較麻煩,因為兩岸綜藝節目制作理念和手法上有差異,臺灣偏向即興式的,主持人現場即興發揮,而內地做節目得按照規范的節目腳本來進行。這都阻礙了更多的合作。所以兩岸電視主持人的合作其實還沒有真正展開。我們更多是協調他們的關系,給他們帶去資源。
《綜藝》:但這兩年也有很多臺灣的電視制作人來到內地發展,比如去年開始,連王偉忠這樣的臺灣“綜藝教父”也來了。
汪威江:王偉忠其實更多是來幫助內地電視臺做策劃,屬于幕后層面。臺灣電視制作人來內地發展很多年了,但始終沒有走上臺面。這屬于機制問題、市場開放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