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海洋天堂》 導演薛曉路
除了成為本次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李連杰的鼎力助陣和眾主創的精彩演繹以及影片自身的品質都成為《海洋天堂》出盡風頭的主要因素。在每天都多達十多場新聞發布會的上海電影節期間,《海洋天堂》的新聞發布會也是媒體到場最多、氣氛最為感人濃烈的活動之一。片方為此專門打造了新的宣傳語:“爸爸再愛我一次,全國流淚倒計時。”但該片編劇兼導演薛曉路在接受《綜藝》專訪時卻認為,影片并非為了博取觀眾們對“李連杰父子”的同情,而是通過這一對“特殊的父子”去表達普通人們之間的真情真愛。“這是一部表現大愛的影片,影片中的主人公樂觀、堅強,他們不需要同情,需要的是相互間的理解和關愛。”該片于6月22日全國上映。
影片表現的不僅僅是某一人群
而是所有人
《綜藝》:從你任編劇的影視作品來看,無論是8年前的電影《和你在一起》還是電視劇《孝子》,再到現在的《海洋天堂》,親情都是主要表現對象。
薛曉路:其實,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那種激烈復雜又具有懸念的故事。但現在的整體環境,特別是在各種現實條件的約束下,這種劇本創作難度比較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不是刻意去選擇親情,而是我本身,尤其是有了女兒之后,就特別容易被親情打動,非常容易在親情中發現那些感人的細節。
《綜藝》:是什么機緣激發你去創作《海洋天堂》?為什么會選擇自閉癥患者作為表現對象?
薛曉路:我特別擔心人們把《海洋天堂》當做是表現某一特殊人群的影片,它其實表現的是所有普通人之間最純樸的真情摯愛。因為這部影片源于多年來的情感積淀,特別是在劇本創作前期發生了一些機緣巧合的事情,讓我有了很強的創作欲望。
我實際上很排斥寫自閉癥題材故事——本來是很真誠地和他們交朋友,結果他們卻成了我的生活素材,仿佛我利用了他們的感情,這種事情我認為是很惡劣的。但是在2006年前后接連發生了好幾件事情,讓我覺得自己有責任來寫這方面的故事。首先,我曾經帶過的一個自閉癥小男孩兒因為觸電突然去世了,才二十歲左右。得知這個消息,又回想起他以前的樣子,讓我覺得這實在是太殘酷。但更讓我覺得殘酷的是,他父親因為兒子的去世一下子變得輕松了。這讓已經身為人母的我感到非常難受。但這真的是非常殘酷的一個事實。
而就在這前后,有人拿一個關于自閉癥題材的劇本讓我提意見。我看了之后覺得這個劇本沒有體現出這個群體在社會及家庭中的位置,沒有表現他們身上所承載的那種真情實感,而這些與我們是緊密相連的。比如我們不能說自閉癥患者是一個麻煩,但他又確實是你一生都要背負的一個負擔。包括家長對自閉癥孩子的態度,以及他們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孩子而面臨的社會、家庭的壓力,甚至會出現心理上的變異。我當時就想,我要把我所了解的這個群體的真實生活,那種既平實,又不悲切,既充滿力量,又承受著巨大社會壓力的生活寫出來,呈現給所有的觀眾。自閉癥患者們其實是生活在自己內心世界里的,他們身上體現的是最真摯,最質樸的那種純潔的愛。
摒棄外在技巧
專注于講好一個簡單的故事
《綜藝》:在影片中,海洋多次起到推動情節的作用,無論是大海還是海洋館。這有什么寓意嗎?
薛曉路:首先,從創作技巧來說,因為主人公是一個自閉癥的孩子,不會向外界表達,所以我要給他找到一個屬于他的世界、他的愛好、他用來表達情感的窗口。再加之他們的動作多于語言,于是我選擇了游泳。選擇了游泳之后,我又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海洋。影片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是非常拘謹的,包括走路、坐車、與人交往等方方面面。同時我又希望他能夠擁有一個屬于他自己放松而舒展的空間。大海給人的感覺很包容、很溫暖,又很宏大,同時充滿了浪漫氣息,天堂般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所以我選擇用海洋來表達主人公另外一個自在而溫暖的世界。其次,主人公對于海洋的迷戀也象征著他對于母親的迷戀。他在海里游泳時那種溫暖而安全的感覺就仿佛在母親的子宮里一樣。
《綜藝》:《和你在一起》是講父子感情,《海洋天堂》也是講述父子感情,在表現技巧方面兩者有什么不同?
薛曉路:我在《海洋天堂》里是第一次做導演,只想把它拍成一部認真講故事的電影。我覺得中國電影已經很久沒有簡簡單單、踏踏實實地講故事了。我希望我的故事聚焦在一種簡單的感情上面,沒有復雜的情節和過于煽情的片段來渲染。就像是很多日本電影,很平實的生活,很溫暖的感覺,很有節制的情感鋪排和敘事。我希望觀眾在沒有花銷的鏡頭、結構和情節的情況下,能夠去感受一種久違的、安靜平實的情感表達方式。
我希望觀眾是因為情感到了,才會感動,而不是因為一些煽情的細節或者鏡頭。我本身就比較不喜歡那種突兀的煽情。
其實中國人本身在感情上就是比較內斂的。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很有魅力的一個方面。感情往往經過了擠壓和壓抑之后,發泄出來才有力量。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藝術追求。所以在《海洋天堂》這部片子里,那些在《和你在一起》中出現過的比較花哨的手法,比如說快速剪輯、平行剪輯等,都沒有使用。首先我覺得這些手法和這個故事的氣質不太相符。其次我擔心這些東西會把觀眾帶到一個技術性的層面。我希望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能夠忘記導演,忘記演員,忘記所有的一切,只是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下安靜地跟著故事走。
《綜藝》:樸素、節制,又感人至深,這是大多數看過《海洋天堂》的人給出的評價。你對這部影片滿意嗎?有遺憾的地方嗎?
薛曉路:非常感謝你的評價。其實國內的觀眾對國產影片還是比較包容的。就我個人來說,對這部電影基本是滿意的。我只是想用一種特別飽滿的感情,涓涓細流般地給觀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我想這一點基本做到了。
遺憾也有。我覺得有些地方情感張力如果再稍微濃烈一點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
另外電影開始時的節奏可能有些慢,特別是前30分鐘,我總是擔心觀眾不能很快入戲。因為現在用這種方式講故事的電影畢竟不多。大多數觀眾都習慣了好萊塢大片那種緊湊激烈的模式,缺少了一種能夠安安靜靜看故事的心態。不過影片的整體風格和氣質還是基本實現了我的想法。
李連杰最出彩
《綜藝》:李連杰是一個功夫演員,而《海洋天堂》則是一部文戲,之前很多人擔心李連杰的角色轉換。你怎樣看待他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此外,這部戲的制作成本并不大,很多人很好奇李連杰當初是如何同意接演這部影片的。
薛曉路:李連杰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這絕不僅僅體現在他演繹武打鏡頭方面。他從業30多年,對電影和表演的理解絕對不是我們看到的那種簡簡單單的打戲。其實他本身的氣質也很貼近父親這個角色,有一種很質樸的東西。我在和他商定人物基調的時候就說,你把這個爸演成一個媽,怎么羅嗦怎么碎叨怎么演,就按照對你小女兒的那種感覺來說話就好。因為大福(影片主人公,文章飾)雖然20多歲,但是把他當做小孩子看待才是最正確的。我想影片中父親對大福的那種感覺李連杰在生活中是有的,拍戲時只要被調動出來就可以了。很多細節他都能夠非常準確地找到感覺。另外,李連杰也是一個非常敬業的演員。他每一場戲的臺詞都背得一字不差,對于感情的把握也非常到位。
李連杰接這部戲應該是由于對題材和劇本的認同。他劇本看到最后都哭了,還說能看到一個讓他哭的劇本真不容易,馬上就決定出演。而且他從劇本中也看到了創作者的誠意。另外,李連杰先生做的壹基金典范工程,第一年就向一所自閉癥學校捐助了一筆資金。所以他對自閉癥還是有了解的,知道這個故事不是一個很輕浮的故事。李連杰出演這部戲沒有任何片酬,我們票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會進入壹基金,也就相當于李連杰的片酬部分為慈善募捐了。
我的電影都會考慮與市場相結合
《綜藝》:從編劇到導演,你有何感觸?
薛曉路:編劇和導演實在是太不一樣了。導演對于整個電影最終呈現內容的把控性要比編劇大得多。因為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在原劇本的基礎上有所改變。我特別慶幸自己能夠做《海洋天堂》的導演,我非常害怕這個故事被其他導演所曲解,害怕有些導演會把這個故事單單作為一個自閉癥題材去表現,或者以一個很俯視的角度來表現這對父子的生活有多么艱辛悲苦。
《綜藝》:你怎樣看待影片與市場之間的結合?
薛曉路:我一直是一個很重視市場的編劇。在電視劇市場,我的作品基本上都能進黃金檔,而且收視率很高,所以我還是很有市場概念的。電影市場也是近兩年來才發展比較快的,我會在我的創作良知和作品的商業表現、商業回報上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對于《海洋天堂》,我也很希望它能有一個良好的商業回報。李連杰對于這部戲的認同和加入,以及這部戲整體的陣容組合給了它一個非常好的商業賣點,可以從各個角度博取不同觀眾群體的興趣。在今后其他電影中,我也會做一些具有商業性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