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個角度而言,《海洋天堂》都是當前影壇的一個異數。一名電影界寂寂無聲的女導演,不僅邀請到“功夫皇帝”李連杰棄武從文并義務出演,還吸引了江志強、杜可風、奚仲文、張叔平乃至久石讓等亞洲頂級幕后精英們的傾力相助,無不預示著此片定然有某些特別之處;在浮泛情感充斥銀幕、惡搞山寨紛至沓來的當下,《海洋天堂》向普通人和弱勢群體給予深情的注視,令近來被電影人們頻頻標榜的“誠意”一詞回歸本意。
一個身患孤獨癥的孩子,一個肝癌晚期的父親,影片有著強烈的“苦情”戲前提,按照通常的做法,很可能直奔大苦大悲、呼天搶地的煽情路子而去——一“哭”遮百丑。但《海洋天堂》卻沒有。它沉穩而內斂,平淡地鋪陳細節、緩慢地醞釀情感,甚至于平淡到了如同我們自己的生活。這樣做的目的并非止于通過展示不幸來獲得眼淚和悲憫,而是要讓觀眾建立對父子倆日常生活狀態的認同。
憐憫是因為差異,認同卻基于平等,而平等是獲得尊嚴的前提。活著的、將離去的,影片所探討的其實是生命本身,毫不避諱生活的艱難,同時將更多的筆墨傾注于生命的尊嚴。孩子雖然自閉,但他始終微笑;父親盡管愁苦,卻從未放棄希望。還有,父親與柴嫂(朱媛媛飾)人到中年的一份隱忍情感,讓人在苦澀中釋然,愈發覺得情之可貴。于是,當那個不存在懸念的結局出現,令觀眾在滿含熱淚的同時,也感受到一股暖流沁入心脾。
父親最后的愿望是讓孩子學會獨自面對未來的生活,并能自食其力,在這一進程中,影片提供了近來國產電影中少有的扎實細節,如趴伏在電視機上的毛絨狗、一邊踮腳數數兒一邊煮雞蛋等,均屬難得的妙筆。而且編導似乎對此有著十足的自信,不疾不徐地一個個往出抖落,看似毫不經意,末了一一呼應,頓時力壓千鈞,令觀眾的眼淚防線瞬間決堤。
曾聽到一位方家的笑談:面對某些題材,中國電影常常不自覺地墜入“歌德”與“缺德”兩種路向,要么刻板宣教,要么意在言他,最終卻在“欠缺人情味兒”上殊途同歸,雖不無戲謔夸張,但有所啟示。依照《海洋天堂》的題材,完全有可能成為這一序列之中最新一分子而被觀眾們所不齒。遙想8前的另一部表現父子情深的電影《和你在一起》,同樣是薛曉路的劇本,但它用貴族式(小提琴)的“性情”壓倒平民的“利害”,因而遭受到“和誰在一起?”的詰問。《海洋天堂》顯然是個超越,在呈現柴米油鹽的同時沒有丟棄掉生命的尊嚴,而且它始終清醒地認識并貫徹著自己的方向,即用最主流的方式傳達最普泛的情感。
尊嚴地活著,尊嚴地離去,正因為這份對于生命的態度,《海洋天堂》決不止于要成為一部大陸版的《爸爸,再愛我一次》,而分明是奔著關乎國產電影的品質、關乎中國式情感表達與生命尊嚴的路子而去的。薛曉路不止在一個場合呼吁:“這部電影表現的不止是某一人群,而是所有人。”看過該片的人,當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