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辦的南非世界杯激戰正酣,在每場球賽開始前,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不久前那趟非洲西部“孤獨星球”之旅。
從靠近幾內亞灣長約50公里的海岸線到西北邊境的幾內亞高地,從海拔400米以下起伏連延的低高原到海拔500至1000米的芒達山,從熱帶稀樹大草原到不毛山脊,再上到海拔1 752米的寧巴山,我此行的目的地——象牙海岸,就是在自然純色里等待的一片與世無爭的土地。
象牙海岸共和國于此1986年改為“科特迪瓦共和國”,其實國名未變,只是中文譯名改了。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西與利比里亞和幾內亞交界,北同馬里和布基納法索為鄰,東與加納相連,南瀕幾內亞灣。科特迪瓦在中世紀時期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11世紀成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5世紀后半葉著名的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了聞名的象牙市場。1893年10月法國確定科為其自治殖民地。由于科特迪瓦過去是法國殖民地,所以現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深受法國的影響。在西非,科特迪瓦算是比較富裕、政治也安定的國家。中國也與它有著廣泛的貿易交往,夫君去年被集團派駐到首都阿比讓擔任對國內進口當地木材的聯絡經理,2010年春,他的單位領導為我們這些留守在家的家屬安排了一次難得的西非探親之旅。
飛機經迪拜到達了科特迪瓦的經濟首都阿比讓,阿比讓為國際觀光都市,南瀕幾內亞灣,附近有風景優美的瀉湖。一下飛機,我們就為美景興奮不已,眼前之景到處都是顏色明澈的且形狀多變的白云。我們隨即來到海灣上有著蜿蜒坡度的磚紅色沙灘,我脫下鞋踩上松軟的沙灘,沙被海浪卷到腿上,我把腳一點點陷入細沙,浪潮打得我渾身是沙,卻感覺到一股徹底的清涼。沙灘上各異的巖石,濃郁的棕櫚。這里沒有商業味,原始粗獷的海岸,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吶喊“痛快!”
但只一轉身。就看到了阿比讓中心區林立的高樓大廈,剎那間脫離了質樸,令人忘卻身在非洲。這里是科特迪瓦最重要的門戶和口岸。它以驚人的發展速度而聞名,現代化高樓構造新穎,設計大膽。這里的物價非常高,進口商品都課征高關稅,有著我們預想不到的貧富等級的明顯差異,物價的昂貴和商品的匱乏,是我在短暫的幾天里看到的阿比讓現狀。
科特迪瓦的綠化覆蓋率很高,熱帶木材資源豐富,有不少適宜制作膠合板,建筑裝修材料和高檔家具的樹種。非洲楝、大綠柄桑等是舉世聞名的珍貴樹種;紫檀、烏木、紅木等屬于貴重木材;柯巴樹、栓皮櫟等是經濟林木,木材也成為一些非洲國家出口創匯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夫君經常代表集團公司去采購木材。每一次。在幾內亞灣的晨曦中。備上干糧和飲料,帶領幾部解放牌大卡車,他自己也在領頭貨車上,浩浩蕩蕩地離開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沿著公路,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瀉湖平原。
見面后,男人們商量著如何要帶領太太們更好的領略科特迪瓦的風光,最后決定從阿比讓出發,向中西部高原進發,自己開車,這樣就只需要一名當地的向導。
一個早晨,車隊出發了。我們的車隊首先穿過大約200公里被椰子樹遮蓋的首都公路,然后是約300公里非洲叢林和重山峻嶺。最后駛上布滿針葉樹、巨型仙人掌以及腰果樹、大香蕉林、榴蓮樹的西非大平原。車隊到達一個無名小鎮上休息時,與我國農村的風土一樣,當地黑人會拿著水果、木雕、手工品、可樂和燒烤來叫賣,領隊就用非洲語和他們討價還價。小鎮的居民把售貨頂在頭部徑直的到處游走。婦孺頭頂上頂著的竹篩盤在悶濕的空氣中游走售賣,雖然不是頭次看見,但我們仍然在驚嘆,東西居然可以被頂在頭頂泰然自若的走。我尤其對木雕和水果比較感興趣,特別是一種叫“愛情果”的水果。(愛情果,英文名是“PASSlON”,據說一般男女一起食這種水果,他們之間必會發生一段纏綿的感情。)
天色已近黃昏,非洲內陸平原的野風沒有了幾內亞灣海濱的濕熱,清爽宜人。夕陽投射到木瓜樹上,猴子就像榴蓮般隨風輕擺。放牧后的黑人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沿襲了幾個世紀的方法,單調劃一地在叢林劈開空地,插上玉米秸后抹上泥巴做墻。結草織葉為頂,再蓋上樹枝,這就成為了他們的家,整體風格散發著濃郁的西非風情。
幾世紀前歐洲殖民統治仍在這里留下了很深遠的烙印,沿途隨處可見的教堂上銹跡斑斑的尖頂,歐洲人的農莊牧場,還有白人經營的酒吧。小酒吧里面氣氛喧囂,這里的人生性樂觀,即使口袋即將空空,他們也會傾其所有,把煩惱都忘卻,隨性地喝酒,然后跟著手鼓的節奏,從慵懶的扭腰一直跳到激越的手足并用,把熱情和快樂都散發出來。
為了讓我們更能看清這美麗的異國世界,車隊速度比較慢,沿途我見到不少的駕著敞蓬大車的歐洲旅行者,他們可以隨時停下,把帳篷、睡袋、炊具和食品等都安放在車里,野外生存能力很強,全然沒有我們的開著空調大巴,住高級旅館的旅游方式那么城市化。
傍晚,我們終于抵達當地一個建設比較完善的游區,說是游覽區,其實是個原始而陳舊的鄉村部落。來迎接我們的是部落里眾多的男女老少,我們被這些熱情村民迎進了一間間黑暗低矮的小平房,屋子里早有和藹的非洲老太太點燃木柴為我們準備晚飯,木柴上架起鍋,猶如原始社會。但就是在這樣原始窮苦的地方,村民們恍如隔世,既團結又快樂。村民們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一開始是以大米、玉米做成主食,當地人告訴我們煮好后用手抓著吃,夫君在一旁和我說,這種食品俗稱“庫斯庫斯”,是老百姓最常吃的食物。緊接著,用椰子油、棕櫚油、尖辣椒等作調料的牛羊肉以及西紅柿、卷心菜、土豆等也被端了上來。當地人喜愛油膩,吃大塊的肉,他們的食量都非常大。飯后,在非洲最為值得一看的,原始部落舞蹈晚會開始了,非洲人天生具有音樂和舞蹈的天分是毫無疑問的,連小孩子跳起舞來也顯得那么優美,都是自主隨性的動作,村民們拉著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加入歡樂的舞蹈隊,我們被這快樂的氣氛所感染,無憂而忘我地跳起來。此時,我深切地感受到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熱愛和期待!真的是印證了那句著名的話:“非洲需要中國,非洲人民喜歡中國!”
純澈覆蓋的象牙海岸,那是一片醇厚的讓人瞬間忘卻浮華的土地。在這里,都市的忙碌疲倦、人群的喧囂、私欲雜念的危機,仿佛都隨之拋卻,只是活在由呼吸和快樂組成的單純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