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蜜很早就提醒我——她的畢業典禮快到了,很多同學已經買DRESS。在國內就從電視里,從別人的文章里看過西方孩子的畢業典禮很隆重,據說要買入場券,男孩子要從同學中找女伴,開車接送女孩子去舞會。男孩子穿西裝。女孩子穿DRESS,一切參照成年人的社交舞會的形式,非常正規隆重。可人家是高中啊。怎么小蜜初中就這樣了?
我非常不喜歡蓬蓬裙式的DRESS,想買條接近日常裝的,以后也可以穿。帶著小蜜逛商店,我看面料軟軟的印花連衣裙,她看像婚禮伴娘或者花童式的,色彩鮮艷閃閃發亮的蓬蓬裙。她告訴我,同學某某在LAURA買的DRESS,某某花了幾百塊錢。某次去了LAURA,看看價格標簽,那樣的裙子最少也要一百五以上,兩三百算是正常價格。我搖頭——買一條兩三百的裙子就為了去一次舞會?不行不行!我還是想讓小蜜買條接近日常穿的款式,以后還可以循環再利用。買裙子的事暫時擱置,反正離畢業典禮還早。
有日遇到一同齡老外,與之聊天,問起畢業舞會是不是要穿很正式的連衣裙,那人答曰:是的。我問:亮光閃閃的那種?那人答曰:我當年穿燕尾服!天啊,我當時就暈菜了,幸虧我們小蜜是女兒,要是兒子,買套燕尾服要多少錢啊?
過幾日在WINNER看見一條桔黃色塔夫綢的蓬蓬連衣裙,剛好有小蜜的尺寸,等她放學,趕緊帶著她去試衣,剛合適,于是買下來,花了不到50刀。小蜜回家后得意洋洋地穿上照鏡子,脫下來掛好,然后釋然地找出學校給家長的信給我看。上面是畢業典禮的日程安排和注意事項。關于著裝一事,信中如此寫道:“我們不鼓勵家長給孩子買正式的連衣裙——”讀著讀著,我聲音越來越高,站了起來,大聲喊小蜜。小蜜笑嘻嘻地蹭過來說:“所以我要你先買DRESS再給你看信嘛!”這個小壞蛋,跟老媽斗智斗勇啊!
為了參加小蜜的畢業典禮,我還特地上網問網友,那天家長該穿什么。有人說,BUSlNESS CASUAL。有人說DAYDRESS,于是我也準備好了日常連衣裙打算那天去給小蜜長長臉。
人算不如天算,日盼夜盼,鄰近畢業典禮的時候,連著兩天下雨,氣溫降到9度。我的連衣裙穿不成了。卡爾加里是上很特殊的城市,山地氣候變化無常,五月下雪,六月暖氣未停,出門上街看見行人穿棉襖千萬別驚奇,這里棉襖大約是四季常備衣物。看來我也只好穿套裝短裙了。心里慶幸當年從國內背出來的全毛西裝還能派幾次用場。
前一天我還跟小蜜討論她白天穿什么。她說同學打算平常穿什么,那天還穿什么,也即T恤牛仔都有可能。我說可能你們都罩黑袍,所以穿什么都無所謂。她說,不罩黑袍。于是我們打賭,10塊錢。
那晚我洗了澡。將舊的指甲油清理干凈,涂上新的,完了展示給小蜜看。這指甲油是透明有金光閃閃的細點的,在燈下閃著柔和的光。
小蜜說:“還行。”
我問:“要不要給你涂?”
“不要。”
我坐回去寫東西,過了一會兒小蜜過來說:“給我涂涂指甲油。”我詫異。她說:“我改變想法了。”我放下電腦,拿起指甲油。扯過她的手指細細地涂——一層底油,兩層彩油。兩層保護油。
小蜜說:“這么麻煩!”
我回答:“要不彩油只涂一層。”
涂好,她伸開手指看看。滿意而歸。
第二天她照舊穿著T SHIRT和羊絨衫運動褲坐著校車去上學。因為下雨,氣溫低,我10點鐘穿了一件紫色的真絲高領襯衫,黑色的直身裙,外罩全毛西裝乘公車去她們學校參加畢業典禮。典禮在學校的南體育室,11點開始,我10點半到達,所以不大的體育室內空空蕩蕩,家長三三兩兩地找座位坐下。加拿大因為氣候寒冷,一年都有半年時間嚴寒下雪,所以每個學校每個社區都會有些室內體育場所,一般被稱為GYM。這種體育室是多功能的,配有儲藏室,可以隨著時間表或者老師的課程表自動調節各種設施,改變成籃球館。羽毛球館,排球館等等。
西方的教育經費。按照人頭落實到各學校,專款專用,大部分的公共基礎設施比較樸素,比如網球場是水泥的,很少有塑膠的,但是一般來說只要是市政府所管轄的室外體育設施,都供居民免費使用。室內體育設施只收很少的費用,對于低收入家庭和七十以上的老人還有優惠。基本上體現了在公共設施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所以在這里,只要是公立學校。沒有哪個學校是教育局格外垂青而設施特別好。校舍特別新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至少硬件方面如此。
所以,學校畢業典禮使用的是體育窒,里面的椅子全部是折疊椅,臨時排好的。坐定之后快開始的時候,校長看到后面家長來得很多椅子不夠,很多家長只能靠著后面的墻壁站著。于是重新計算學生人數和留在前排給學生就座的座椅的數量。拿著話筒指揮家長們往前排挪兩行。還是不夠,再指揮學生去搬椅子,在寬敞的走道里加座。推著專門運送椅子的車子來的學生全是男孩,沒有女孩,看來西方的紳士風度是從學生時代開始培養的。
稍后典禮開始。先是女校長致詞。女校長講話幽默風趣,大談特談怎樣的學生是NORMAL(正常的),大意是只要不是自我中心,不自私自利的學生就是正常的,她為她的學生們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都很正常,積極參加為非洲貧困兒童的募捐。積極融入社會,希望他們以后進入高中,更多地學會跟社會打交道等等。
接下來是一位女學生表演流行歌曲。學生中爆發出一陣陣的歡呼聲和口號聲,看來這位校園流行歌手在學生中頗受歡迎。這位女學生唱完之后,正式開始畢業證書的頒布典禮。學生們按照班級被叫到臺前按照姓氏的字母次序排隊,由任課老師叫名字上臺,由女校長親自把畢業證書發到手里,副校長站在女校長身后,依次跟學生握手祝賀。
本來這些家長都呆在后排拍照,因為室內光線暗,照相機的閃光燈力所不及,效果并不十分好。等到學生上臺的時候,很多家長顧不得了,紛紛沖到臺下,或跪或蹲,近距離拍攝自己孩子從校長手中接過證書的歷史時刻。拍完自己的孩子,退回到座位,后面一班的家長再沖上前去。當然我也不例外,毫不客氣地一往直前,咔嚓咔嚓地拍下女兒的倩影。
從學生的構成可以看出。加拿大的多數民族還是白人。我們這個區在加爾加里算是比較高尚的社區,黑人非常少,亞裔比黑人多一點,中國人、韓國人比黑人和穆斯林要多。
畢業證書頒布完畢,是兩個男學生上臺表演小提琴協奏曲。他們的表演也贏得學生們的熱烈歡呼。最后,典禮在副校長的致詞中結束。中午學生們有燒烤聚會,可以得到一個免費的烤肉餅漢堡和一罐飲料。吃完飯,愿意回家的學生可以回家,不想回家的學生留在學校,等4:30的大巴送他們去舞會。
小蜜搭同學媽媽的車回家寫作業,換禮服裙,準備參加晚上的舞會。每個參加舞會的學生要交40塊錢,這些錢用來租場地,買食物和飲料。晚上10點,小蜜爸爸把小蜜和同學一起接走,先送同學回家。再跟小蜜一起回來。
我問小蜜: “開心嗎?你跳舞了嗎?”她回答: “沒跳。有人跳了。”
“跳什么舞?是這種舞嗎?”我做了個交誼舞的動作。
“不是。”
“那是DlSC0?”
“是。”小蜜興沖沖地說,
“媽媽,還有DJ呢!”
“也是你們同學?”
“是!”
“對了,”我問:“有男同學穿燕尾服嗎?”
“沒有!但是他們都穿西裝!”
哦,看來時代是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