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本周刊主辦的“20lO年互聯網經濟論壇”在喧鬧、思索、興奮與期待中落下大幕,主編姜奇平在下午的電子商務分論壇上與眾嘉賓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時深深感嘆道:“現在的世界上有兩個領域是年紀輕輕就可以創造巨額財富的,一個是體育界,一個就是互聯網。”
的確,回望歷史,我們發現以往人們需要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才可以積累起來的巨額財富到了今天可以縮短至幾年。姜奇平的感嘆還有下文,“運動員靠青春吃飯,財富創造無法持久,而互聯網卻沒有這種限制。”太多如馬云、李彥宏等人的創業故事不斷警示著我們,不論什么時代,只要卯足了勁在一個領域里深耕細作,揮灑青春堅持到底,就一定能夠做得優秀。這也是我今天中午與本刊年輕的COO季泓宇同志一起吃飯時達成的驚人一致。
21世紀已過完了它的第一個十年,十年于互聯網來說已是滄海桑田。站在2010年的節點上,我們看到了產業分工與升級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看到了因產業深入發展而必然產生的摩擦與博弈,如上半年的圖書新規、下半年的3Q大戰,我們看到了為創業者而生的互聯網新藍海。一切的一切,盡管是如此的粗暴甚至殘酷,然而卻又是那么的新鮮與生動。
如果一定要在這歲尾年初的時刻給即將過去的一年貼一個標簽的話,我想它一定是“和諧”。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和”是什么?戲謔的解釋是,“口”代表人,“禾”代表糧食,因此每個人都有飯吃就是和諧。巨頭騰訊與以網絡安全軟件為主業的小弟360爭利無異于斷了奇虎的糧,這當然不和諧。圖書新規也反映了國家相關部門欲置圖書網站于死地的不和諧之舉。兩大事件帶來的積極后果是引起了社會的反思,大中小企業各得其所、良性競爭的業界未來值得期待。
如今的中國互聯網步入了一個產業分工與升級的重要時期。依靠云計算,互聯網真正實現了產業分工。中搜、ERP、phpwind等互聯網技術型企業為不懂技術的企業提供技術,從而使得每家企業都能將精力集中于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業務,這也是和諧。除此,互聯網產業也到了從提供產品升級到提供服務的階段。這足以彌補三十年來中國制造的缺憾并為中國品牌提供思路和啟發。
2011年開始的中國互聯網,必將在巨頭與中小企業相融共生、傳統企業全面深入地鋪開信息化、創業者暢游移動互聯網藍海的道路上前行,云計算、電子商務、LBS依舊是2011甚至之后數年的熱詞。有人甚至將集合云計算與電子商務因素的LBS譽為繼門戶網站時代、搜索時代之后的第三個時代。而在這樣一個經過幾度寒暑卻依舊紅紅火火的時代,互聯網界媒體是什么?她又能做什么?誕生于1998年與中國互聯網共生共榮的《互聯網周刊》十多年來一直在找尋答案,同時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是的,除了通過觀察分析來對業界起到指導作用以及發揮輿論對業界的監督作用之外,互聯網界觀察家和媒體人還多了一份為后人準確記錄這段歷史的責任。在這個意義上,記者就是當代的史官。十年來,《互聯網周刊》時刻以媒體的責任提醒自己,并清醒地意識到想要在瞬息萬變的互聯時代高瞻遠矚,就需要不斷地向著創新、向著原創的方向邁進,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