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會,也是現代一個縮影。
159年前,倫敦首屆世博會展出了大功率蒸汽機,工業革命把人類帶人了機械時代,極大的豐富了生產力的內涵;1878年巴黎世博會展出了貝爾的電話、愛迪生的留聲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電的發明和應用,打開了電力時代的新篇章……世博會成了見證人類文明的重要驛站, 2010年,互聯網、信息、環境的時代,上海的世博會又將給人類文明帶來怎樣的改變?
“世博會開啟著人類重新認識世界的窗口,引領人們從對物的崇拜轉向對人的關懷、從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從追求增長轉向推崇可持續發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一方面,彰顯了中國對世博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中國對上海世博會的期待:發揚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一個宏觀概念,大到國家、地區,小到企業、個人都是這個集合中的單元。如果說以技術為驅動的生產力的發展拉長了歷史的長度,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價值觀則拓展了可持續發展的寬度。
在生產力與價值觀形成的維度里,國家的社會責任在于建立以促進創新、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進步為基礎的生產方式,這需要更加重視生活的質量。而不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而用先進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用正確的價值觀和負責任的態度回饋社會,企業和CEO們責無旁貸。
作為媒體,則在生產力和價值觀形成的二維空間里插上了時間軸。以大家比較熟知的《福布斯》雜志為例,其中不乏前瞻性的報道,包括為企業高層決策者引導投資方向,提供商業機會,好的文章可以成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即便是雜志內推選的富豪排行榜等吸引商業社會大眾群體閱讀的內容,也可以成為經濟潮流指標,但需要很明確的價值觀“商業的目的是要創造幸福,而不僅僅是財富的堆積。”
有人說,西方經濟學導致了眾多不平等、失業和不穩定問題,危機過后新的經濟模式應該更關注人類福祉以及創新環境。對于長期關注商業變革的《互聯網周刊》而言,2010年將是一個新的節點。在技術和商業變革的背后,企業應該履行怎樣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履行這些責任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們為關注互聯網的各行各業的CEO們提供的新的價值選擇。
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但并沒有指明生產力的源動力。物質的第一性和生產力的復雜性決定了生產力難以量化,但技術的發展已然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推動力,也許是第一推動力。媒體的社會責任也應包括,洞察新技術或者商業模式對于人類生活的作用力,探索生活對技術的反作用力的各個方面,幫助企業家和CEO更好的趨利避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著名商業暢銷書作家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說到:有了卓越的公司,我們固然可以擁有一個繁榮的社會,但不見得是個卓越的社會。對于一個追求卓越的國家來說,經濟的成長和實力的增強并非目的,只是手段。而對于各行各業的CEO來說,技術革命與社會責任,將是成就偉大企業走向卓越未來的坐標軸。未來是可知或不可知的,導致幸福或恐懼,雖然要通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