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網站Facebook的突飛猛進,令Google這條“科技章魚”頗感威脅。今年3月,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Hitwise發布報告稱,社交網站Facebook的訪問量在美國網站總訪問量中所占比例為7.07%,首次擊敗搜索引擎Google的7.03%,就此成為美國最大的網站。
Facebook超越Google,被不少人看作是互聯網具有歷史意義的精彩一躍。過去的十多年里,Google憑借精確高效的方程式,準確地解析網絡搜索的每個字節,解決的是信息與信息、人與信息之間的關系;而Facebook則描繪了一個更加個性和人性化的以人與人的真實關系為核心的網絡,按照創始人Mark Zuckerberg的設想,用戶可以通過Facebook這個“社會地圖”找到醫生、最好的照相機或是想雇的人,而不是在谷歌上使用死板的關鍵詞搜索這些信息。現在來看,Facebook儼然已經晉升為一個強有力的挑戰者。樂觀者甚至認為,“這意味著屬于Google的黃金年代即將過去,世界互聯網將迎來下一個新貴。”
就在Facebook的擁躉們為其不可思議的快速成長歡呼時,Facebook悄然加速入華的消息也開始在業界流傳。消息稱,Facebook醞釀在年內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一計劃的細節情況。而在兩年前,Facebook推出簡體中文版本時,也曾一度引發業界同樣的猜測。
事實上,不論能否在年內入華,想要進軍中國市場的Facebook顯然需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Facebook入華的第一道門檻,就是“入鄉隨俗”。無論是以獨立身份還是通過收購合資的方式曲線進入中國,前提是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市場管理原則,這是對中國用戶負責,也是一個國際化大公司應有的品質和作為。這一方面,Faceook顯然還需要補足功課。去年伊朗大選期間,美國與西方被指借助網絡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網站散布假消息,煽動挑撥伊朗大選的對立和沖突,制造內訌、混亂,給伊朗時局造成動亂。
Facebook需要跨越的第二道門檻,也是其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的問題——盈利。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一直“外強中干”,盡管有著廣泛的社會效應,卻很難與其經濟效應成正比。由于缺少清晰持續的盈利模式,Facebook至今沒有實現贏利,其廣告收入也不敵競爭對手MySpace。
第三道門檻,無疑來自中國本土化社交網站的挑戰。在中國市場,人人網、開心網、QQ等已然形成了自己忠實且龐大的用戶群,構筑起較高的市場壁壘,而且這些公司顯然比Facebook更加了解中國市場。盡管Facebook有非常優秀的戰略、架構、技術、產品、服務、應用,但是未必競爭得過本地化優勢明顯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例如,中國本來SNS基于Open API的App發展比較初級,數量質量都不足以形成基于開放平臺的更為寬廣的商業生態,而這意味著connect、Openstream、Open API等Facebook開放平臺的核心系統復制到中國市場有著不小的難度。
“對(Facebook)進來樂觀,對做好不樂觀。”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如是判斷。“Facebook想要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必須風物長宜放眼量。強悍如李開復,也用了整整4年時間,才讓Google達到今天的成就。”而對于那些號稱是中國版“Facebook”的社交網站來說,如何不再從產品、技術上亦步亦趨地抄襲Facebook而走出自己創新的腳步,也顯得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