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美國作家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1957年創作了小說《在路上》,講述一群年輕男女在不斷的搭車或開車行進中,展開的屬于那個年代和人群的旅途與生活的足跡。行走既是對放縱、隨意的生活節奏的渴望,也可以說是對自由的渴望。在這部小說后,一位來自英國的年輕人同樣踏上行走的步伐,去展開自己創作、乃至是人生的旅程。藝術家理查德·朗以一直持續到今天的不斷行走的體驗,完成其對藝術的獨特解讀。
2010年,藝術家來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國大地,在云南、在四川,在這片富有神秘氣息的東方土地上,以行走進行一個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追問。上海詹姆士·科恩(James Cohan)畫廊的展廳展出了由一些大小不一的巖石拼湊組合而成的“龍石圈”。在視覺上,這些石陣與類似祭祀的宗教場景有著某種關聯。宗教與其背后的信仰基石,在不同的時代都能夠順理成章地承載文明的發展與生活深處最為真實的組成部分。而藝術家的創作恰好專注在這一層面,大地、石頭、泥土,它們來自于人類文明產生的溫床,時至今日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墻面上,藝術家使用來自云南江河的泥沙,與顏料混合,繪制出彩色圖案。泥沙沉淀了時間,也經歷了世事的變遷。同時藝術家在展廳墻面上利用中國傳統書法寫下了“往東直行”四個漢字,行走中能夠見到的事物、能夠采擷的物品、能夠體驗的感悟,歸結到一起,連通了藝術家人生道路上深刻的情感真諦。
很多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多數是來自藝術家與觀者所構成的共同經驗的再現或是訴說。理查德·朗更多地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信念,對于生活、堅定、理智的信念,激發起人們無限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