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內容源于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一場學術邀請會。在會議上,來自25位設計及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了關于設計的討論,這些討論形成的關于設計的重要研究成果集結成本書。全書分為三個主題:設計學科的界定、設計作為“行動的世界”、設計師的設計行為引導人造社會的價值選擇。西方設計研究自二戰后開始逐漸從單純研究設計實踐本身擴大到設計行為發生發展及設計實施后的影響,不僅是從對一點的觀察到對設計鏈的研究,更多的還是對設計行為深度的學理的研究,從多角度、多學科研究設計鏈。本書圍繞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值得深思。
工業消費社會里,“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在美學上被重新定義”,“滿足本我的視覺官感被擴展到滿足消費者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再擴展到‘為感覺與動覺而設計’”,實際就是滿足視覺、觸覺等的多重官能感受。這種認知對當下的設計界而言早非鮮論,但依然可以啟發設計師拓展自己的思維,發掘受眾更多潛在的需求。把修辭學納入到設計研究的領域,認為“產品的策劃與構思的藝術是設計研究的主題,而非產品本身”。意即設計應側重研究方案構思策劃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使設計結果有更完善、更有意義的效果,如果把產品本身當做設計研究的主題就有可能產生功能論,一切服從于功能而忽視實現功能的方式。本書在這些方面有詳盡的論述。
關于設計是個“行動的世界”,作者指出,設計不再僅是設計師單向的授予消費者的活動,發現設計與社會的互動相關性,應關注設計行為過程中設計動機由產生、傳達到施與社會后的循環影響。例如醫療設備領域與家庭私人領域的互動,醫療器械的操控面板、安全方便性甚至人情味都是設計師可開發的領域,為設計師發現新的設計打開思路,也為設計研究打開一扇門,融消了傳統與廣闊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方向來源于對生活細微、敏感的觀察體驗。
本書第三個主題是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設計師的設計行為引導著人造社會的價值選擇,設計研究應從倫理學、生態學角度思考評鑒設計產生的后果,“設計是創造和破壞之間”的行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就要確保“人造產品無害”。應從學理上發問設計師、設計行為對自然生物系統的影響破壞,而非是出于時尚流行話題應景式地倡導所謂低碳、生態設計。
書中十一篇文章從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政治理論、技術哲學、修辭學、美學、醫療學等方面對設計研究進行了多層次、縱深、多角度的發掘,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設計研究的精選。本書將設計與具體的文化語境連接在一起,把設計作為社會研究的一個視角,研究設計背后的社會系統,幫助設計師、設計學者“更好地理解隱藏在設計實踐下的理念與方法”。作者多以設計案例入手,再層層鋪開引入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方法論佐證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作為譯著來看,翻譯不生硬,語言風格既準確表達了原著者的思想,又能顧及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本書可以作為進行中國設計文化研究的叩門磚,引導年輕學者對設計研究產生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