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錯過了“包豪斯道路”文獻展,假如你是一個設計史初學者,假如你是一名資深設計師,假如你一直致力于研究包豪斯,假如你只是想了解“包豪斯”,都能在本書找到一些答案。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包豪斯手冊,一冊入門工具書,一把鑰匙。書不會把包豪斯的方方面面都告訴你,卻可以最大程度地指引你該看向哪里,它不需要把包豪斯的細節一一挖掘,卻能夠使你腦中的包豪斯形象愈發清透。你跟著包豪斯從魏瑪走到德紹再往柏林,隨著民主德國的結束,包豪斯的落幕,你踏著包豪斯大師們的腳步繼續前行,在美國那片新大陸探險,看烏爾姆的繼承和批判,體驗日本的兼容并蓄,最終回到故土,向探索中國設計之路的先驅致禮。
走完這一程,你深思了,它勾起了你心中最遙遠的觸動——腔學院式的浪漫主義。別否認,人人都有學院情結,展望于象牙塔尖,在夢想的故鄉徜徉。多少人的雄心壯志、手工藝大師與形式大師的握手、勤懇的學生如海綿般的成長、激動人心的舞臺表演、艱難歲月里的快樂叫喊、靈感的火花、深邃的沉思、為民生而設計的責任……這些都是你所能想到的在學院中影良漫的事情。這種學院精神像蒲公英的種子被吹到了世界上所有渴望新思想和實踐力量的角落,并且生根發芽,各自壯大。
五十多年前,當龐薰粱、雷圭元、鄭可、陳之佛首先在中國播撒這蒲公英果實的時候,他們懷揣學院的夢想,認同包豪斯的理念,并結合了中國的實際,高舉起“為人生而設計”旗號。這種學院式的熱情用幾十年的時間燃遍了整個中國。包豪斯本身就是西方古典“學院”的破壞者,中國在缺少古典“學院”傳統的基礎下接受這“破壞者”是否會出現一種更加復雜的局面?甚至來不及思考,當年前輩的理想是否已然慢慢變味?學院的浪漫主義變成了利益的驅動和不經思考的迎合,藝術設計學院如雨后春筍,卻參差不齊,目的各異。
人人都知道包豪斯,人人都談論包豪斯。它曾經是一個理想,如今卻只是一個符號。也許這本書可以喚起你最質樸的學院式的浪漫主義。在如今各學科交叉整合下的藝術設計學院中,探尋一種新的方式,一種“生活方式”,它生于當下,不忘理想,承載著當年的學院精神,并將大踏步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