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的《創意階層的崛起》經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原書發表于2002年,彼時一經發表即掀起閱讀熱潮,我們的時代步入了工業社會巨變的時代,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世界在變化,但具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大家又莫衷一是。佛羅里達明確指出,工業社會已經進入了創新型經濟模式的時代,創意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抑或行為乖張的科學家,以及其它放蕩不羈、波西米亞風格的怪才,將成為變革的主導力量。佛羅里達進一步將創意階層劃分為兩個部分,即超級創意核心與專業創意人士。前者包括計算機和數學類職業,建筑和工程類職業,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職業,教育、培訓和圖書館類職業,藝術、設計、娛樂、體育和媒體職業。超級創意核心成員的任務是創造新理念、新技術和(或)新的創意內容。專業創意人士包括管理、商業和財務運營、法律、醫療、高端銷售和銷售管理類職業,他們主要負責解決復雜問題,需要做出大量獨立判斷。所有創意階層人員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重視創造力、個性、差異性和實力。
佛羅里達在書中描述了創意的艱苦與脆弱。看起來似乎風光無限,創意其實是一件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創意也很脆弱,如同小樹苗,需要適宜的環境與合理的栽培方法。今年9月,工信部在廈門召開了貫徹落實《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的“促進工業設計發展工作座談會”。《指導意見》在中國工業設計發展史上被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雜志摘錄《指導意見》要點,并將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輯錄成篇,以期使讀者了解政府積極創造適宜工業設計發展環境的思路與舉措。
本期大的專題是今年9月中下旬舉辦的倫敦設計節,在與讀者分享創意的視覺盛宴的同時,邀請大家思考創意工業發生的機制、土壤與背后的哲學內核,為中國創意工業的發展提供反觀的參考。佛羅里達評價說,馬克思曾預言工人階級將在某一天掌握生產資料,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又一次說對了。但這里的生產資料存在于生產者腦中。作為擁有十幾億人的龐大腦礦的中國,如何發展創意產業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中文是很玄妙的東西,愛與恨、恩與怨、痛與快,情與仇,彼此排斥又相互緊跟。創造之痛,體現在呼喚靈感而不來時等待的焦灼,也體現在靈感來襲后的巨大孤寂——新世界初浮現,卻僅有你一人。至于對創意人來講痛與快各占幾成,那則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但是對于《設計》的編輯來講——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佛羅里達的分類中設計與媒體職業同屬于“超級創意核心”——在編輯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巨大的快樂。荷蘭設計大師理查德·哈登功力不俗,令人沉迷在其經典之作的線條中。德國設計師埃斯林格銳意突破技術邊界,利用新材料制作出不同凡響的刺繡座椅。10月2日,引人矚目的日本G-Mark大獎新鮮出爐,《設計》及時跟進報道,不僅包括大獎本身,我們還重點介紹獲獎的案例、由日本三位知名設計師主持設計的日本式蝸居,膠囊旅館。中國設計師楊明潔在G-Mark上獲獎,也是被重點關注的對象。還有十分值得推薦的,是科隆家具展趨勢預測團隊的幕后故事,如何在紛紜的現象中找出規律?其本身即是一項充滿創意的藝術行為。創意如同流水,流淌在不同形式里,每種形式皆大有可觀。我們期待與讀者共分享。
《設計》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