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提升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任務之一。通過對中國農產品近四年來貿易現狀和貿易競爭力的分析得出,中國農產品整體上貿易競爭力較弱,但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制成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農產品;農產品貿易;貿易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174-03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1978年,中國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三十二年來,農業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總額由1978年的61億美元發展到2009年的914億美元,增長15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可以從貿易總量、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三方面考察。
1.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情況
從絕對數量上看,近五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都不斷上升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從相對數量上看,進、出口額的增幅波動較大,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加入WTO九年中,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從2004年開始連續五年呈現凈進口局面,中國由農產品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農產品貿易對中國出口創匯的貢獻逐年減小。雖然從2005年開始,農產品出口增幅明顯高于進口增幅,貿易逆差有所減少,但是并未改變農產品貿易的逆差局面。而且這種趨勢并沒有一直延續下去,從2007年開始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又迅速上升。根據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了-180.9億美元,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農產品貿易逆差下降為-129.6億美元(見表1)。
2.中國農產品貿易市場結構狀況
近四年來,從農產品貿易的市場結構來看,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仍然以亞洲為主,而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在出口方面,日本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日出口份額在20%左右,但有下降趨勢。日本、美國、香港、韓國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前四位市場,在出口總額中占較大的比重,2006年為56.6%,此后逐年下降,說明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度較高,但有分散的趨勢(見表2)。
在進口方面,美國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進口市場,中國農產品進口前四位市場分別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和馬來西亞(2006年第四位市場是澳大利亞,2007年及以后被馬來西亞所取代,澳大利亞成為第五位進口市場)。前五位進口市場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趨勢(見表3)。
從具體國家和地區來看,在中國出口市場中份額持續上升(不考慮2009年)的有美國、德國、俄羅斯、荷蘭和英國,其余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動。在進口市場中,份額持續上升(不考慮2009年)的有美國、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作為中國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場,在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中不難發現,導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迅速擴大的重要原因是農產品出口增長緩慢,而制約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市場結構和農產品競爭力。加入WTO后中國農產品貿易市場進一步多元化,特別是出口分布格局日趨合理,對第一大出口市場——日本的依賴度降低,對歐美市場增勢強勁,出口市場的分布狀況對農產品出口的增長開始發揮良性促進作用,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農產品的貿易競爭力。
二、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
貿易競爭力一般用貿易競爭指數( TC) 來衡量。TC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類產品的凈出口與該類產品貿易總額的比率。該指標的優點是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它剔除了通貨膨脹、經濟膨脹等宏觀總量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量是多少,它均介于- 1 和+1 之間。
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計算公式為TCi=(Ei - Ii )/(Ei + Ii),其中,Ei 為產品i 的出口總額,Ii 為產品i的進口總額。一般來說將TCi ≥ 0.8 的產品列為具有高比較優勢或強競爭力的商品; 將0.5 ≤ TCi < 0.8 的產品列為較強競爭力的產品; 將0 ≤ TCi < 0.5 的產品列為競爭力低的產品; 將-0.5 ≤ TC <0的產品列為競爭力差或具有低比較劣勢的產品。將TCi < -0.8 的產品列為競爭力極差的或高比較劣勢的產品。中國農產品2006—2009年間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見表4)。
表4顯示了中國農產品2006—2009年四年中分類別貿易競爭力狀況,從中可以看出以下特征:(1)四年來一直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肉類制品,水產品制品,咖啡、茶、馬黛茶及調味香料,蔬菜、水果、堅果等制品。這四類農產品的TC指數大于0.8,國際競爭力強。食用蔬菜、其他動物產品、植物液汁、活動物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其中,植物液汁的競爭力近兩年明顯提高。(2)四年來一直具有較高比較劣勢的農產品有:油料、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及飼料,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這兩類農產品的TC指數小于-0.8,國際競爭力極差。其他農產品,乳品、蛋品、蜂蜜、及其他食用動物產品,禽肉及雜碎的國際競爭力較差。(3)四年來國際競爭力比較明下降的有六類:谷物、糖食粉、淀粉制品、糕點,飲料、酒及醋,谷物,畜肉及雜碎,禽類產品,畜類產品;四年來國際競爭力比較明顯提高的農產品類別有:植物液汁、雜項食品、活植物及花卉、糖及糖食、制粉工業產品。其他農產品競爭力波動幅度不明顯。
三、結論
盡管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近些年來,農產品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而且逆差有擴大的趨勢,說明中國農產品總體上國際競爭力比較弱。但是不同類別的農產品其競爭力是有差別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制成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如蔬菜、水果、堅果等制品,肉類制品,水產品制品等,顯示出中國農產品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潛力;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如油料、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及飼料,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谷物等。可見,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與中國目前的要素稟賦狀況是一致的。在農業生產、加工、農業技術研究等方面,應充分發揮中國勞動豐富的優勢,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商務部網站統計信息,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2]柯炳生.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理論、現狀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3,(2):56-64.
[3]陳衛平.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