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場戰爭的最終爆發都要經過或反復經過起因出現、戰意產生、化解與約束機制不存在或不能成功發揮作用三個階段。而戰爭的根源卻是國際私有制。國際所有制是以國家或國家集團為所有者主體,以全球生產要素為客體,體現全球生產要素所有權關系的國際社會制度。只有私有制論能同時符合戰爭根源三標準,即私有制是戰爭的根源,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消滅戰爭。
關鍵詞:國際私有制;國際戰爭;戰爭根源
中圖分類號:D99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05-02
在20世紀以前,戰爭一直被視為國家體系運轉中一件多少屬于正常的事;20世紀以后,兩次世界大戰驚人的毀滅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戰爭的代價非常敏感,以至出現了一場樹立準則的革命。結果,至少為了侵略而使用武力,已被日益視為非法——這一規定已寫入聯合國憲章。盡管如此,戰爭依舊頻繁發生,以至人類曾數次站在了核門檻。對戰爭根源,尤其是對國際戰爭根源的探討,也是對爭取和平的一種努力。
一、從戰爭爆發的三個條件分析戰爭原因
在戰爭原因的問題上,國內外思想家、政治家、軍事戰略家和學者們曾提出過很多有價值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1.利益論:為爭奪物質利益或維護國家利益而戰。
2.政治論:由德國著名軍事戰略思想家克勞塞維茨提出,他認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p>
3.帝國主義論、霸權主義論:由列寧提出,他認為:“簡單地講,‘世界霸權’是帝國主義政治的內容,而帝國主義政治的繼續便是帝國主義戰爭。”
4.人性論:認為戰爭與人的攻擊本能有關。
5.理性有限論(心理壓力論):認為戰爭源于“人們在復雜世界中決策時的理性有限”。
6.文明沖突論(宗教沖突論):強調在新的世界中,沖突的根源主要將是文化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西方與非西方(主要是儒教和伊斯蘭教國家)文明間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
7.權威缺位論(無政府論):認為 “國際政治中缺乏最高權威,這就使戰爭得以發生,使安全代價高昂”。
8.專制論(民主和平論):認為民主國家之間很少甚至不發生戰爭,而專制國家之間更容易導致戰爭。
9.私有制論:毛澤東認為“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p>
10.綜合論:華爾茲認為,人性的不完善、國家制度的不健全、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是導致各種類型戰爭的三種不同層次的因素。
一場戰爭的最終爆發都要經過或反復經過起因出現、戰意產生、化解與約束機制不存在或不能成功發揮作用三個階段,這就是戰爭爆發的三個條件。
起因,是直接引發戰爭的具體原因,“概括起來,戰爭的起因不外乎地理(領土)、經濟(資源、市場)、政治(擴張性對外政策、專制統治、國內政治社會危機)、軍事(軍備競賽)、文化(種族、民族、宗教)、意識形態(人權)等”。
戰意,源于解決沖突方式的選擇:(1)和平方式——妥協、和親、談判、訴訟、仲裁;(2)半和平戰爭方式——以使用武力相威脅;(3)戰爭方式——使用武力。當決策者或決策層打算采用第3種方式時,作戰的沖動變為作戰的決心,戰意便產生了。
化解與約束機制?;鈾C制是起因出現后、戰意產生前有不必產生戰意的途徑,如妥協、誤會的消除、訴訟、仲裁、談判等,使產生戰意的沖動被控制在初始狀態。約束機制是戰意產生后,使戰意無法變為行動,即想戰而戰不了,如未獲議會批準、更高權威的制約、強大的輿論壓力、戰爭準備不充分、技術上使戰爭可能導致兩敗俱傷(核戰爭)等。
下面,以第二次海灣戰爭為例,按戰爭爆發的三個條件將各戰爭原因觀點歸納如表1:
二、關于認定戰爭根源的標準
在前述各種關于戰爭的原因中,哪些才能稱得上為戰爭的根源呢?毋庸置疑,戰爭根源是引起戰爭各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但何為最根本呢?顯然根據不同標準會得出不同結論。筆者認為,所謂最根本性原因應同時滿足不可避免性、覆蓋性、層次性三個標準。
1.不可避免性。不可避免性不等于必然性,出現了起因、產生了戰意,仍然有可能控制戰爭的爆發。只有當約束與化解機制不存在或不能成功發揮作用時,戰意才能變為戰爭。因此,對于某一場戰爭可能有其爆發的必然性,對全部戰爭只能有其一致的不可避免性原因而并不存在一致的必然性原因。故而,滿足這一標準的原因應存在于戰爭爆發的第三個條件中,即認為導致化解、約束機制不存在或不能成功發揮作用的權威缺位論、專制論、私有制論、綜合論。
2.覆蓋性。戰爭的根源應貫穿整個戰爭史,全部已發生的戰爭都能用其解釋。顯然,利益論、政治論、人性論、所有制論、綜合論是符合這一標準的。
3.層次性。在所有戰爭的原因中,戰爭的根源應是層次最深的,即只有戰爭最深層次的原因才能稱得上為戰爭根源。所以,戰爭的根源應在經濟層面,如利益論、私有制論。
下面,以戰爭根源的三標準對前述關于戰爭原因的各種觀點進行篩選并列表2如下:
通過上表分析,只有私有制論能同時符合戰爭根源三標準,即私有制是戰爭的根源,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消滅戰爭。但是有一個問題,私有制論如何解釋同為公有制國家的中蘇、中越之間的戰爭?
三、國際私有制是國際戰爭的根源
雖然從國內角度看,中國、蘇聯、越南均實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但如果從國際角度看,三者之間并未實現生產要素共享,因而三者又均為國際私有制的主體。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基本上完成了國家對全球生產要素的分割,進而形成了國家利益對全人類整體利益的分割,使國與國之間以國家主權的方式確立了對生產要素所有權的相互獨立性,國際私有制由此產生。國際所有制是以國家或國家集團為所有者主體,以全球生產要素為客體,體現全球生產要素所有權關系的國際社會制度。如果生產要素在若干國家之間是在統一的大場中共享的、可流動的,那么在這些國家間就建立了國際公有制,反之則是國際私有制。
隨著聯合國的建立,尤其是冷戰結束后,國際社會一直在以推動全球一體化或區域一體化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公有制的建立。歐洲憲法的延生,標志著國際公有制在歐盟的正式確立,在歐盟成員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根源被徹底消除。歐盟的成功為全人類避免戰爭指明了方向——推動一體化、實現國際公有制。
因此,國際私有制是國際戰爭的根源,只有以一體化為特征的國際公有制才能支撐起全人類的和平。因而推動國際所有制由私向公的不斷轉化才是爭取世界和平的最佳方案。同時,由于一體化與國際公有制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所以任何個人、組織與國家均可以通過推動全球或區域一體化來為全人類爭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