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改變稀土行業無序開采、稀土資源被廉價出口的局面,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政策和措施,稀土行業內部也通過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促使稀土行業走上整合振興之路。在分析我國稀土行業治理必要性的基礎上,對稀土行業的治理及其效果作了論述,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稀土行業;治理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70-02
一、我國稀土行業治理的必要性
稀土是由鑭、鈰、鐠、釹、钷等17種稀有金屬元素組成的大家族,具有獨特的光、電、磁、熱等物理和化學特性,稀土新材料可廣泛運用于電子、信息、通訊、汽車、能源、航天航空等高科技領域。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大規模開采稀土并出口。由于價格低廉,中國稀土占世界市場的份額迅速攀升,并迫使其他稀土生產國逐步削減乃至停止稀土開采,轉而從中國進口,以致出現了今天中國以占世界1/3左右的稀土儲量,供應90%以上稀土需求的格局。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中國稀土供給占據了90%以上的全球市場,但“第一稀土大國”的地位卻未能轉化為稀土的國際定價權和話語權。由于多年來超市場需求的盲目開采和過度出口,造成稀土市場嚴重供過于求,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1990—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但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就在中國廉價且不加限制地出售稀土之際,稀土使用國卻趁機大量進口和收儲稀土。目前,中國稀土資源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31%,獨聯體和美國各占22%和15%。2009年,中國稀土產量為12.48萬噸,相當于全球需求量的90%;而稀土資源儲量排在世界2—4位的俄羅斯稀土產量僅為2 470噸,美國為1 700噸,印度則為區區50噸。
中國長期給世界供應廉價的稀土,不僅導致我國貿易利益大量流失,出現印度著名經濟學家巴格瓦蒂所稱的出口貧困增長,而且使我國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稀土生產過程特別是分離過程污染大、治理成本高,這也是一些國家不愿意大規模生產的重要原因。事實上,目前國內90多家稀土分離廠的排放,絕大多數都超過國家“三廢”排放標準。因稀土生產造成的水源污染、人身健康受損、農田棄耕等生態災難并不鮮見。
稀土資源賤賣還嚴重制約了我國稀土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使企業缺乏自有資金,難以展開高起點、全面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在稀土的應用技術尤其是深加工技術上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此外,我國稀土行業集中度偏低,一些毫無資質的經營主體混跡其中,私采濫挖,引發惡性競爭和走私問題。據估算,2009年我國稀土走私出境超過2萬噸,約占實際出口量的1/3左右。
總之,無論從避免資源廉價流失,還是從環境保護,抑或從規范稀土開采和出口秩序考量,我國稀土行業都亟待通過行業治理,加強國家對這一不可再生戰略資源的管控。
二、我國稀土行業治理及其效果
針對稀土產業發展失序、環境破壞嚴重、產品過度出口等一系列現象,我國逐步強化了對稀土礦開采、分離加工、出口配額的管控,對稀土礦采礦權證的審批發放不斷收緊。從2007年起,開始對稀土生產實行指令性規劃,并采取措施限制稀土出口。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1—2007年,我國稀土產品出口量維持在6萬—8萬噸之間;2008年因市場萎縮,出口配額為47 448.7噸;2009年為50 145.1噸;2010年的出口配額則驟減至30 258噸。2009年工信部制定的《稀土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更是明確提出,2009—2015年每年出口稀土不超過3.5萬噸。
為了加快稀土產業整合,2010年以來由工信部、環保部等起草的《稀土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稀土工業產業發展政策》相繼公布。2010年9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特別提到,以汽車、鋼鐵、水泥、機械制造、電解鋁、稀土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其中稀土行業首次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政府對稀土行業進行政策指導的同時,國內各大稀土企業也在進行著企業間的整合。以包鋼稀土、五礦有色、江西銅業三家為主的大型稀土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進行企業之間的資產重組。包鋼稀土是我國稀土產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擁有從礦山到選礦、冶煉分離,從功能材料到應用產品的完整產業鏈。2008年底包鋼稀土國貿公司成立后,包鋼稀土實現了對稀土從資源到銷售的全程控制以及北方稀土行業的統一。
然而,中國南北方稀土資源不同,競爭格局存在明顯差異。盡管國外有許多稀土資源,但絕大部分都是輕稀土,所以中重稀土才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稀土資源。輕稀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白云鄂博地區,只涉及包鋼稀土一家企業,而南方中重稀土分布卻較為分散,并非一家企業所能控制。
2008年10月,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和定南大華新材料資源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各占40%、30%、30%股權。目前,五礦贛州稀土公司年分離能力為8 500噸,加上五礦集團所屬的江鎢集團擁有的5 000噸年分離能力,一共擁有13 500噸分離能力,占到中重稀土市場的1/4左右。2010年8月2日,五礦集團與湖南有色集團完成交易,五礦總出資額55.95億元,間接持有湖南有色集團53.08%的股權。
與此同時,稀土行業另一巨頭江西銅業也不甘示弱,于2008年6月斥資4.3億元獲得四川冕寧縣牦牛坪稀土礦2.94平方千米的采礦權。2009年12月,江西銅業宣布,四川冕寧縣牦牛坪稀土礦將由其與四川礦業投資集團共同開發。兩家公司合資成立四川江銅稀土有限責任公司,其中江西銅業持股56%,四川礦業集團持股44%。
應當肯定,在稀土行業的治理整合過程中,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功不可沒。經過大型稀土企業對分離及下游企業的跨區并購重組,我國稀土行業已形成以上述三家大型龍頭企業為主的戰略格局,行業集中度大大提高,改變了之前行業無序競爭,稀土資源被廉價出口的狀況。中國稀土價格一改長期在低谷徘徊的頹勢持續攀升。目前,我國稀土金屬產品出口價格比2008年底平均上漲12萬元/噸,稀土氧化物產品出口價格平均上漲近20萬元/噸。
稀土產品價格的飆升增厚了稀土企業及行業利潤,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2010年8月3日,包鋼稀土集團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礦產品加工收入比上年增加22.97%,新材料應用收入比上年增加172.81%。在南方市場,贛州稀土2009年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85.15億元,占全國同行業的1/3左右,而2000年這一數據僅為4.4億元,9年間增加了近20倍。
三、對策建議
(一)平衡各方利益,實現利益共享
目前,我國稀土行業的治理整合仍以行政手段為主,難以平衡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在稀土資源的開發中,當地政府更希望資源為己所用,憑借稀土行業的發展推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稀土企業在異地進行并購經營時,應以利益為紐帶,通過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保資金及技術、投資有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等,合理補償當地政府在稀土方面的損失。同時,面對稀土價格高企和高額利潤的誘惑,地方政府應以大局為重,支持國家稀土整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杜絕盜采濫挖現象,防止稀土資源無序流失。
在有效管理資源、平衡地方經濟發展與國家利益方面,行業協會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包括多家央企、地方國企在內的力量都在積極介入南方中重稀土領域,極可能導致對南方中重稀土的資源爭奪,最終出現無序競爭。因此,在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成立后,協會應在行業管理、生產指導、市場調研、中介服務、貿易摩擦預警等方面,為企業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務,成為聯系企業與政府以及國內外市場的橋梁。
(二)有序減少稀土出口
盡管目前我國稀土資源相對豐裕,能夠滿足全球對稀土的需求,但隨著我國經濟和高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現有稀土儲備將很難支撐未來國內需求的快速擴張。出于發展經濟和國際經濟合作的需要,我們既要頂住國外壓力,繼續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又要堅持適度原則,根據市場承受力對稀土出口數量逐步予以削減。操之過急的過度限制不僅會激起國外恢復稀土規模開采的沖動,而且會促使稀土使用國積極尋求和開發稀土替代品。一旦出現這兩種情況,我國稀土出口的國際競爭壓力勢必加大,價格也將隨之下滑,不利于增進我國的貿易利益。
(三)符合WTO多邊貿易規則
毋庸諱言,我國減少稀土出口配額的做法已引起美歐日等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它們以中國擁有世界絕大部分稀土儲量為由,要求中國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美國與歐盟甚至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對此,我們一方面應據理力爭,以事實證明大量提取稀土對我國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破壞,進而闡明我國實施的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稀土出口限制并不違反WTO規則;另一方面,必須正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世界還將依賴中國稀土供應的現實,在確定自己的產業發展戰略及出口配額時,顧及稀土使用國的合理訴求和切身利益。畢竟互利共贏才是WTO多邊貿易規則的精髓,也是WTO各成員政府在制定經貿政策時應遵循的準則。
(四)加大對稀土應用技術的研發和投入
由于自主創新不足,稀土工業應用開發滯后,高科技材料受西方專利技術制約嚴重,我國在稀土高科技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處于明顯劣勢。例如,作為稀土使用大國的日本將90%以上的稀土用于高新技術領域,而我國稀土主要用于傳統領域,應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的不足50%,特別是在稀土新材料領域,我國幾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
我國能否發揮稀土資源優勢,利用好自己寶貴的稀土資源,關鍵在于發展先進的稀土加工技術。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不僅附加值低,而且相對于高昂的環境代價得不償失。稀土企業應抓住當前稀土市場環境好、利潤大幅增長的有利契機,以研發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為方向,力爭在稀土應用技術上取得廣泛突破。
參考文獻:
[1] 崔慶云.內蒙古礦業:大筆資源怎么用[J].中國經濟周刊,2007,(39):39.
[2] 梁婧姝,馬明.稀土產業競相壓價現狀調查及分析[J].稀土信息,2010,(6):5-9.
[3] 李宗鍵,艾明娟.中國的稀土出口定價影響力分析[J].金融經濟,2010,(3):71.
[4] 陳甲斌.稀土資源出口問題分析及其優化構想[J].南方國土資源,2004,(8):20-21.
[5] 江海峰.三寡頭企業行為的博弈分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22(3):304-307.
[6] 金燁,陳一昀.稀土整肅開局[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0,(11):56-57.
[7] 錫士.中國稀土的濫采賤賣[J].上海經濟,2010,(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