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如何在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基礎上,很好地將自己推薦給社會或用人單位,也是大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內容。在大學教育期間,有針對性地對女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培訓,可以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培訓;教學模塊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255-02
引言
隨著大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方向的發展,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特別是2008—2009年間,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據統計,在未就業的大學生中,女大學生占到60%—70%。2010年高校畢業生達到630萬人,女生近400萬人,雖然用人單位一再強調沒有性別歧視,但是女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已經日益凸顯出來。由于歷史、現實等方面的原因,女大學生在社會職業的選擇上處于劣勢,據廈門大學的有關調查顯示,在相同條件下,女畢業生就業機會只有男畢業生的87.7%。因此,探討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使女大學生在就業環節上增強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對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
新華網北京2010年2月16報道(記者李菲),全國婦聯黨組成員、發展部部長崔郁表示,女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五個方面:一是中國就業形勢總體嚴峻。二是勞動力供需總量失衡,產業結構失衡,欠發達的第三產業不能給新生勞動力包括女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三是傳統的社會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別觀念,影響著女性的就業發展;勞動力市場存在性別歧視;對女性的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還不夠完善;女大學生自身的擇業觀念、創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四是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存在差距,難以滿足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需要。五是對就業市場的法律監管、糾察力度不夠,如存在如何界定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性別歧視等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前不久的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排名依次是專業、性別、外貌、家庭出身及國家政策。女大學生就業難不僅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負面影響,還會對今后女性平等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因此,女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引起社會關注。大學生求職應聘往往因缺乏實踐經驗、職場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而失去機會。有許多女大學生求職應聘一再受阻,從而因身為女性而產生了自卑心理,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愈來愈受到高校教育專家的重視。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師范類院校。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在校男女大學生的人數比例為3:7,由于近年來中小學校的用人數量在逐年遞減,這就更為女師范生就業,走向講臺平添壓力。
女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而內在素質的提高,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和科學有效的培訓方式。從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主客觀因素等多角度探析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并從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女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等方面應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勢在必行的。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類別分析
據筆者調查分析,現在的女大學生就業遇到障礙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重視理論學習型的畢業生。沿襲應試的學習習慣,只是重視書本知識,應對考試很出色,進入現實社會中,往往出現接人待物不夠得體,實際應用操作能力弱,適應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欠缺。
2.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型畢業生。這類學生總是認為經歷了四年寒窗苦,一定要找到優質高薪的崗位才肯簽約,否則寧缺毋濫。
3.沒有社會經驗缺乏自信型畢業生。大多是沒有參與過社會實踐,自身具有內向、消極、悲觀的個性,進入社會后往往出現自卑心理,人際關系緊張,惶恐不知所措。
4.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型畢業生。在大學四年中,從不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制定計劃,對所學專業的市場行情也不做調查,就業求職碰壁時,茫然無措。
三、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對策
(一)將就業指導培訓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
鑒于以上出現的導致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應倡導職業能力培養從大一入學就開始。大學生在大一階段就應接受職業定位的指導,要根據自身的特長,進行有意識地接觸與專業、職業定位有關的學習,如聽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進行職業潛質測評、性格心智測評、職業生涯規劃咨詢面談輔導等;同時,針對大二、大三學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如應聘面試的禮儀訓練課程、求職面試指導、應聘時化妝與著裝指導、女大學生職業能力拓展訓練等。目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開辟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如校企聯合辦學、定向培養特色班,增強了學生對企業和社會的了解。同時,將大學生就業輔導課程開設到企業,讓學生能夠提前了解企業的文化、制度流程等,通過企業、商會、協會等多方面的努力,讓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三、四年教育的培訓過程。通過企業、商會、協會不僅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也可以成為學生就業的實踐基地,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更好地就業、更好地適應工作增加“籌碼”,縮短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后再教育的時間。 大學生不同階段的培養內容如表1所示。
(二)針對女大學生進行《就業輔導課程》實訓教學模塊設計
目前,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就業輔導課程》理論性太強,實際案例教學與模擬面試現場參與性缺乏,因此,大學生求職應聘沒有實踐經驗,往往因缺乏應變能力而失去機會。所以《就業輔導課程》教學模式應以市場為導向,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調整教師教學方向,增加實戰訓練內容,改變學生就業態度,疏導就業心理危機,培養適應市場、企業需求的大學生。同時,增加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如就職面試前的準備、心態調整、服裝的選擇、臨場應變能力培養等。針對不同類別的女大學生,培訓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結合各行業用人的衡量標準,以及世界500強企業應聘的面試考核測試內容,針對《大學生就業輔導》課程設計如下實訓模塊。
1.求職心態培訓模塊:就業危機意識培養、求職心理輔導、應聘挫敗心理減壓疏導等。每學期以靈活的企業家講座、成功人士心靈成長工作坊的形式培訓。這種職場能力提升訓練教學模式,應以市場為導向,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結合,調整教師教學方向,加強學生參與性實戰訓練,改變學生的就業態度,疏導就業心理危機,形成系列教學體系。
2.大學生性格心智測評模塊:設計建立一套大學生職業測評系統,學生可以通過就業指導中心網站在線測試,即時獲得一份測試報告。這份報告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等方面的特點,并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3.職業生涯規劃模塊:職業定位與個人差距分析、職業目標與職業成就感。
4.應聘面試的禮儀模塊:投遞簡歷、個人形象、自我介紹、接人待物儀態儀表;與人談話禮儀、接聽電話、行為舉止肢體語言訓練。
5.職業能力拓展訓練模塊:心態培訓、責任感、敬業精神、團隊合作、職業價值觀、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表達能力、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及挫折承受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
6.求職應聘的模擬演練培訓模塊:主要針對面試環節中的應對、解答、應變、即興發揮等內容進行角色演練,使學生猶如親歷面試現場,親身感受現場的氣氛、壓力、挑戰,獲得最直接的經驗,能夠了解面試流程,提高求職成功率。
結語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勞動力將逐步向科技型、創新型、實踐型轉變,因此,高校的教學改革,將緊緊圍繞著市場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時時刻刻以社會和企業人才需求為中心,把高等教育的教學與人才需求結合起來,真正為社會輸送有用、適用、好用的人才。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模塊設計,筆者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特別是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侯麗娜.淺議高校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08,(9).
[2] 何艷玲,付文杰.淺談解決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途徑[J].今日科苑, 2008,(24).
[3] 于超.傳統社會價值觀下女大學生就業現狀及改善[J].經濟研究導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