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蔣喬鎮發展“低碳農業”,收獲綠色效益。重點推廣“生態”、“循環”、“綠色”、“有機”農業技術,深入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展示民俗文化遺產和歷史人文風情,并將低碳農業和“鄉土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鄉土文化和經濟的互動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未來發展的潮流,確立低碳經濟理念,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倡導綠色生態文明,是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必然。
關鍵詞:農業;低碳;鄉土文化;生態文明;綠色效益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79-02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農業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1]。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兩者的價值核心都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強調可持續發展,兩者在生產方式上具有一致性。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2]。
二、發展低碳農業,建設生態文明
近日,筆者在蔣喬鎮走訪時看到,農民打麻將的少了,搞農家樂的多了,走近畜禽養殖場也聞不到豬舍、禽舍周圍的濃烈氣味。市民們游南山、覽東山,觀嶂山、看秀山,之后還到四平山……
近幾年來,蔣喬鎮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發展,重點打好“生態”、“循環”、“綠色”、“有機”和“鄉土文化”牌。如今“低碳農業”已成為蔣喬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流,不僅為蔣喬農民帶來了銀子,更為鎮江市民帶來了樂趣。
(一)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該鎮平山生態農業觀光園實施的“平山生態觀光農業基地”獲2009年鎮江市重點農業項目綜合評比第一名。園區遵循生物多樣性原則,對生產及景觀植物進行生態配置,建成生態高效農業面積400余畝,并興建了生態餐廳及休閑游樂場所。它同時還是平山村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吸收村里206戶農民以土地入股,2009年實現人均收入凈增收1 200元。該鎮顯洋土地股份合作社獲2009年鎮江市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表彰。2010年計劃在現有基礎上,以現代生態文明為核心,以倡導健康生活為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水利設施,發展名特優花卉苗木、生態水產養殖,并進行旅游設施、園林小品配套,打造農業生態景觀,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同時,為城鎮居民提供一個集農業觀光、郊野健身、休閑度假、餐飲垂釣為一體的“有景可賞、有智可求”,“人文求善、科學求真”,人與植物共榮、人與自然和諧的本地高檔次的農業觀光休閑娛樂場所。項目建成后可新增生態高效設施農業298畝,帶動周邊180戶農戶從事現代高效農業生產;同時,基地可為本地學校提供科教實驗園地,為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及廣大農戶進行生態示范和科技培訓。
(二)發展立體循環農業
該鎮民辦科研單位鎮江市水禽研究所“發酵床養殖技術”獲國家科技部立項,發酵床養雞及發酵床養豬技術在這個鎮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應用和推廣。在蔣喬鎮東山生態養殖場,筆者看到,一頭頭豬舒服地躺在發酵床上。據介紹,采用發酵床養殖技術,肉眼看不見的發酵菌像“清潔工”一樣起到分解作用,發酵菌通過耗氧的過程,細菌的繁殖就慢慢把豬糞、雞糞分解掉了,可以在5年左右換一次墊料。與常規養殖相比,采用發酵床生態養殖的豬、雞舍內氨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指標下降60%以上,粉塵指標下降60%,節省飼料10%,節水60%以上,豬、雞的發病率下降40%。發酵床養豬每頭豬可節省成本95元,初步實現“畜禽糞便—微生物處理—清潔生產”的生態循環。因其省工節本,很受農民朋友的歡迎。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曾先后來鎮攝制了“發酵床環保養豬新法”的數字電影及“發酵床養雞”的電視節目,受到廣大影視觀眾的歡迎,成為央視七套視頻的推薦節目。
蔣喬鎮在辰光畜牧良種場等多家規模化種養基地,推行畜—沼—果、畜—沼—菜、畜—沼—花木、畜—沼—漁等綜合利用循環模式,促進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既提高了養殖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環境。
(三)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潤州超群花卉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一家外資獨資企業,主要從事蝴蝶蘭等高檔花卉苗木的培育、加工、生產和銷售,總投資4 000萬元。近年來,公司先后引進國內外最新的品種、技術與設備,培育了蝴蝶蘭品種700多個,產品一半以上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外市場,出口額超過300萬美元,每年可實現利潤約500萬元人民幣。并帶動了周邊育苗所用的有機墊料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據示范園負責人介紹,目前這里共生產各類高檔蝴蝶蘭苗1 000萬株,品種有超群火鳥、超群東方紅等700余個,在推廣蝴蝶蘭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為當地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300多個。示范園的現代高效農業生產模式,改變了當地傳統農業生產理念,成為蔣喬都市現代農業的示范窗口。
(四)發展綠色有機產品
扶持各村、社區大力開展標準化種養基地建設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申報工作,先后制定并發布了水蜜桃、茶葉、草莓等國家、地方標準6項,12個農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9個農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以嶂山果品協會、南郊茶場、一品紅草莓合作社等為主體,創建了3個千畝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區推廣群體質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態控制等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近30%,極大地提升了全鎮農業標準化工作水平。參與名牌產品、優質農產品的評選活動,“嶂山牌”白花桃、湖津蜜露桃,以及“潤山紅”草莓先后榮獲“神園杯”江蘇省優質水果評比金銀獎。目前,“嶂山”牌、“回龍”牌已榮獲省、市知名商標,“潤山紅”牌草莓、“南山滴翠”牌綠茶、“林隱”牌白茶等都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信譽度和市場知名度。
(五)加強秸稈綜合利用
這個鎮在實現夏秋兩季秸稈零焚燒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秸稈的綜合利用技術。主要推廣了農作物秸稈收獲還田機械化技術、農作物秸稈飼料加工機械化技術、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農作物秸稈氣化技術、農作物秸稈顆粒飼料加工成套技術、農作物秸稈有機肥生產技術、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農作物秸稈工業用品加工技術等。根據實際情況,蔣喬鎮設立秸稈回收點6個、秸稈造粒點1個,購置秸稈粉碎機9臺。2010年還將實施秸桿氣化項目,目前已協調有關部門,著手建設桔桿氣化站。
利用作物秸稈發展食用菌產業,避免焚燒產生環境污染,是蔣喬鎮發展“低碳農業”的又一亮點。目前,該鎮年產食用菌1.5萬噸,總產值超過7 500萬元。食用菌產業給農民開辟了廣闊增收空間,利用桔桿生產食用菌還產生了一舉多得的“循環效應”。農民利用食用菌產后的廢料經發酵成有機肥種植無公害蔬菜、茶、果、花卉等,既節約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六)發展“鄉土文化農家樂”
低碳農業造福百姓,文化大戲惠澤于民。“走進蔣喬,你可感受到底蘊深厚的鄉土文化,它傳承著民族的記憶,散發著文化芳馨,飄逸著地域風情,展現著鄉村淳樸,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寶。” 2010年,蔣喬鎮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還將進一步挖掘蔣喬鄉土文化、民間文化富礦,展示民俗文化遺產和歷史人文風情。以開展“印象蔣喬·2010年生態文化體驗年”為主抓手,精心策劃、精制烹飪、精細打造。“喝彩世博、放歌虎年”文化巡回演出已經結束,“丹青翰墨映桃花”書畫筆會、“印象蔣喬·綠色農副產品展示會”、“平山草莓紅艷艷生態文化農家樂”等10多個活動即將推出,打開塵封記憶,展示千年文化,“蔣喬鎮農耕文化陳列館”亦將新鮮出爐。
蔣喬鎮有著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恬靜古樸的農耕文化。湖熟文化遺存——大花山枕山遺址,30多座封疆大吏古墓;白蛇傳、二喬出嫁等一批古老的美麗傳說;嶂山馬燈、燕子窩山歌、燕子窩獅舞、秀山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名鎮雄鄉”的悠久歷史、獨特民情。有著時代氣息的新農村文化也在蔣喬顯現。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在的以嶂山蝴蝶蘭基地和蔬菜研究所等骨干單位為代表的生態觀光農業、都市休閑農業文化迅速崛起。嶂山的鮮桃、平山的草莓、東山的茶葉、秀山的花木體現了蔣喬的現代農業文化特色。預計,到2010年底,蔣喬鎮將建成7.8平方公里的鎮江都市農業園區,高效農業基地3萬畝,高檔花卉生產基地1個,千畝以上農業觀光園區3~5個,培育省、市級龍頭企業12家。發展鄉土文化與低碳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文化經濟項目,積極開發特色農家樂,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2009年,深受市民追捧、歷時一個多月的“蔣喬鄉土文化農家樂”,成功舉辦了三站四場的系列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市民感慨,沒想到身邊就有這么好的地方;村民也開了眼界,沒想到農家樂有如此魅力。
三、幾點思考
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未來發展的潮流,它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化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造福當代,蔭及后代的民生工程,涉及政治、社會、經濟、科技、生態等諸多方面。
(一)確立低碳經濟理念
發展低碳農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低碳農業實質上是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清潔化生產、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省工節本,節能減排,綠色生態。發展低碳農業也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競爭力的需要。為此,鎮政府把發展低碳農業擺在重要位置,以建設環境優美鄉鎮為目標,結合環境資源容量和經濟發展需求,研究制定低碳農業發展戰略,出臺建設低碳農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以科學的規劃、精細的設計、周密的部署,引導和推動低碳農業發展。
(二)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須要科技保障,農轉型升級的過程,其本質是要將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實際上也是向“低碳農業”轉變的過程。為此,大力提高科技在農業經濟中的貢獻率,著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科技傳播,加速省工節本,高產高效的農業新技術,農業新品種新材料等科技成果的轉化。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促進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科技創新型農業轉型。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
(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減緩溫室氣體方面,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發展秸稈氣化、固化,開發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快省柴灶、節能炕和節煤爐的升級換代,推進農業機械節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田和畜禽養殖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推廣桔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和禁牧、休牧、退牧還草等措施,增加農田土壤和草地碳匯。
(四)倡導綠色生態文明
從本質上看,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是一致的,都追求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協調統一和可持續發展[3]。首先要倡導“低碳”生產方式。開發低碳生產技術,如城鎮園林綠化的生態構建技術研發,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有機農業等;加快推廣節水農業、農業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確保農業生態高效,綠色環保。其次要倡導“低碳”生活方式,使人們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碳排放量,徹底改變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的陋習。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倡導和所要建設的生態文明,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比發達國家倡導的低碳經濟更廣闊、更全面、更深厚,因此,低碳理念應包含在生態文明理念之內,生態文明理念應作為低碳建設的基本理念。“低碳農業”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富了農民,樂了市民。我們堅信,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傳承生態文明新風,明天的鄉村大地一定會盛開絢麗多彩的“低碳”之花,一定會散發出生態文明的芬芳。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農業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1]。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兩者的價值核心都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強調可持續發展,兩者在生產方式上具有一致性。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2]。
二、發展低碳農業,建設生態文明
近日,筆者在蔣喬鎮走訪時看到,農民打麻將的少了,搞農家樂的多了,走近畜禽養殖場也聞不到豬舍、禽舍周圍的濃烈氣味。市民們游南山、覽東山,觀嶂山、看秀山,之后還到四平山……
近幾年來,蔣喬鎮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發展,重點打好“生態”、“循環”、“綠色”、“有機”和“鄉土文化”牌。如今“低碳農業”已成為蔣喬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流,不僅為蔣喬農民帶來了銀子,更為鎮江市民帶來了樂趣。
(一)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該鎮平山生態農業觀光園實施的“平山生態觀光農業基地”獲2009年鎮江市重點農業項目綜合評比第一名。園區遵循生物多樣性原則,對生產及景觀植物進行生態配置,建成生態高效農業面積400余畝,并興建了生態餐廳及休閑游樂場所。它同時還是平山村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吸收村里206戶農民以土地入股,2009年實現人均收入凈增收1 200元。該鎮顯洋土地股份合作社獲2009年鎮江市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表彰。2010年計劃在現有基礎上,以現代生態文明為核心,以倡導健康生活為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水利設施,發展名特優花卉苗木、生態水產養殖,并進行旅游設施、園林小品配套,打造農業生態景觀,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同時,為城鎮居民提供一個集農業觀光、郊野健身、休閑度假、餐飲垂釣為一體的“有景可賞、有智可求”,“人文求善、科學求真”,人與植物共榮、人與自然和諧的本地高檔次的農業觀光休閑娛樂場所。項目建成后可新增生態高效設施農業298畝,帶動周邊180戶農戶從事現代高效農業生產;同時,基地可為本地學校提供科教實驗園地,為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及廣大農戶進行生態示范和科技培訓。
(二)發展立體循環農業
該鎮民辦科研單位鎮江市水禽研究所“發酵床養殖技術”獲國家科技部立項,發酵床養雞及發酵床養豬技術在這個鎮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應用和推廣。在蔣喬鎮東山生態養殖場,筆者看到,一頭頭豬舒服地躺在發酵床上。據介紹,采用發酵床養殖技術,肉眼看不見的發酵菌像“清潔工”一樣起到分解作用,發酵菌通過耗氧的過程,細菌的繁殖就慢慢把豬糞、雞糞分解掉了,可以在5年左右換一次墊料。與常規養殖相比,采用發酵床生態養殖的豬、雞舍內氨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指標下降60%以上,粉塵指標下降60%,節省飼料10%,節水60%以上,豬、雞的發病率下降40%。發酵床養豬每頭豬可節省成本95元,初步實現“畜禽糞便—微生物處理—清潔生產”的生態循環。因其省工節本,很受農民朋友的歡迎。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曾先后來鎮攝制了“發酵床環保養豬新法”的數字電影及“發酵床養雞”的電視節目,受到廣大影視觀眾的歡迎,成為央視七套視頻的推薦節目。
蔣喬鎮在辰光畜牧良種場等多家規模化種養基地,推行畜—沼—果、畜—沼—菜、畜—沼—花木、畜—沼—漁等綜合利用循環模式,促進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既提高了養殖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環境。
(三)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潤州超群花卉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一家外資獨資企業,主要從事蝴蝶蘭等高檔花卉苗木的培育、加工、生產和銷售,總投資4 000萬元。近年來,公司先后引進國內外最新的品種、技術與設備,培育了蝴蝶蘭品種700多個,產品一半以上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外市場,出口額超過300萬美元,每年可實現利潤約500萬元人民幣。并帶動了周邊育苗所用的有機墊料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據示范園負責人介紹,目前這里共生產各類高檔蝴蝶蘭苗1 000萬株,品種有超群火鳥、超群東方紅等700余個,在推廣蝴蝶蘭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為當地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300多個。示范園的現代高效農業生產模式,改變了當地傳統農業生產理念,成為蔣喬都市現代農業的示范窗口。
(四)發展綠色有機產品
扶持各村、社區大力開展標準化種養基地建設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申報工作,先后制定并發布了水蜜桃、茶葉、草莓等國家、地方標準6項,12個農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9個農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以嶂山果品協會、南郊茶場、一品紅草莓合作社等為主體,創建了3個千畝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示范區推廣群體質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態控制等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近30%,極大地提升了全鎮農業標準化工作水平。參與名牌產品、優質農產品的評選活動,“嶂山牌”白花桃、湖津蜜露桃,以及“潤山紅”草莓先后榮獲“神園杯”江蘇省優質水果評比金銀獎。目前,“嶂山”牌、“回龍”牌已榮獲省、市知名商標,“潤山紅”牌草莓、“南山滴翠”牌綠茶、“林隱”牌白茶等都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信譽度和市場知名度。
(五)加強秸稈綜合利用
這個鎮在實現夏秋兩季秸稈零焚燒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秸稈的綜合利用技術。主要推廣了農作物秸稈收獲還田機械化技術、農作物秸稈飼料加工機械化技術、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農作物秸稈氣化技術、農作物秸稈顆粒飼料加工成套技術、農作物秸稈有機肥生產技術、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農作物秸稈工業用品加工技術等。根據實際情況,蔣喬鎮設立秸稈回收點6個、秸稈造粒點1個,購置秸稈粉碎機9臺。2010年還將實施秸桿氣化項目,目前已協調有關部門,著手建設桔桿氣化站。
利用作物秸稈發展食用菌產業,避免焚燒產生環境污染,是蔣喬鎮發展“低碳農業”的又一亮點。目前,該鎮年產食用菌1.5萬噸,總產值超過7 500萬元。食用菌產業給農民開辟了廣闊增收空間,利用桔桿生產食用菌還產生了一舉多得的“循環效應”。農民利用食用菌產后的廢料經發酵成有機肥種植無公害蔬菜、茶、果、花卉等,既節約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
(六)發展“鄉土文化農家樂”
低碳農業造福百姓,文化大戲惠澤于民。“走進蔣喬,你可感受到底蘊深厚的鄉土文化,它傳承著民族的記憶,散發著文化芳馨,飄逸著地域風情,展現著鄉村淳樸,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寶。” 2010年,蔣喬鎮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還將進一步挖掘蔣喬鄉土文化、民間文化富礦,展示民俗文化遺產和歷史人文風情。以開展“印象蔣喬·2010年生態文化體驗年”為主抓手,精心策劃、精制烹飪、精細打造。“喝彩世博、放歌虎年”文化巡回演出已經結束,“丹青翰墨映桃花”書畫筆會、“印象蔣喬·綠色農副產品展示會”、“平山草莓紅艷艷生態文化農家樂”等10多個活動即將推出,打開塵封記憶,展示千年文化,“蔣喬鎮農耕文化陳列館”亦將新鮮出爐。
蔣喬鎮有著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恬靜古樸的農耕文化。湖熟文化遺存——大花山枕山遺址,30多座封疆大吏古墓;白蛇傳、二喬出嫁等一批古老的美麗傳說;嶂山馬燈、燕子窩山歌、燕子窩獅舞、秀山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名鎮雄鄉”的悠久歷史、獨特民情。有著時代氣息的新農村文化也在蔣喬顯現。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在的以嶂山蝴蝶蘭基地和蔬菜研究所等骨干單位為代表的生態觀光農業、都市休閑農業文化迅速崛起。嶂山的鮮桃、平山的草莓、東山的茶葉、秀山的花木體現了蔣喬的現代農業文化特色。預計,到2010年底,蔣喬鎮將建成7.8平方公里的鎮江都市農業園區,高效農業基地3萬畝,高檔花卉生產基地1個,千畝以上農業觀光園區3~5個,培育省、市級龍頭企業12家。發展鄉土文化與低碳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文化經濟項目,積極開發特色農家樂,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2009年,深受市民追捧、歷時一個多月的“蔣喬鄉土文化農家樂”,成功舉辦了三站四場的系列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市民感慨,沒想到身邊就有這么好的地方;村民也開了眼界,沒想到農家樂有如此魅力。
三、幾點思考
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未來發展的潮流,它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化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造福當代,蔭及后代的民生工程,涉及政治、社會、經濟、科技、生態等諸多方面。
(一)確立低碳經濟理念
發展低碳農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低碳農業實質上是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清潔化生產、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省工節本,節能減排,綠色生態。發展低碳農業也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競爭力的需要。為此,鎮政府把發展低碳農業擺在重要位置,以建設環境優美鄉鎮為目標,結合環境資源容量和經濟發展需求,研究制定低碳農業發展戰略,出臺建設低碳農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以科學的規劃、精細的設計、周密的部署,引導和推動低碳農業發展。
(二)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須要科技保障,農轉型升級的過程,其本質是要將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實際上也是向“低碳農業”轉變的過程。為此,大力提高科技在農業經濟中的貢獻率,著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科技傳播,加速省工節本,高產高效的農業新技術,農業新品種新材料等科技成果的轉化。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促進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科技創新型農業轉型。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
(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減緩溫室氣體方面,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發展秸稈氣化、固化,開發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快省柴灶、節能炕和節煤爐的升級換代,推進農業機械節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田和畜禽養殖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推廣桔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和禁牧、休牧、退牧還草等措施,增加農田土壤和草地碳匯。
(四)倡導綠色生態文明
從本質上看,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是一致的,都追求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協調統一和可持續發展[3]。首先要倡導“低碳”生產方式。開發低碳生產技術,如城鎮園林綠化的生態構建技術研發,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有機農業等;加快推廣節水農業、農業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確保農業生態高效,綠色環保。其次要倡導“低碳”生活方式,使人們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碳排放量,徹底改變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的陋習。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倡導和所要建設的生態文明,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比發達國家倡導的低碳經濟更廣闊、更全面、更深厚,因此,低碳理念應包含在生態文明理念之內,生態文明理念應作為低碳建設的基本理念。“低碳農業”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富了農民,樂了市民。我們堅信,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傳承生態文明新風,明天的鄉村大地一定會盛開絢麗多彩的“低碳”之花,一定會散發出生態文明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