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有助于形成有哈爾濱特色的可持續農業角度出發,研究可以發揮哈爾濱市農業產業優勢,適應市場需求,發展效益農業、綠色農業和適應性農業,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和農作物布局,提高農產品品質,降低經營成本,突出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名特優產品,實現品種優質化、生產集約化和管理科學化,實現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把產業發展理論融入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生態農業。通過對哈爾濱市農業生態化的基本情況分析,為哈爾濱市的農業生態化建設提供參考,從而能加快哈爾濱市農業生態化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農業生態化;農業經營方式;生態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3.21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26-02
一、哈爾濱市農業生態化發展基本情況
(一)哈爾濱市農業生態環境基本情況
哈爾濱市位于東經125°42′—130°10′,地處中國東北北部、黑龍江省南部。全市面積5.31平方公里,市區及雙城市、呼蘭區地域平坦、低洼,東部10縣(市)多山及丘陵地。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松花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東貫穿哈爾濱地區中部。至2008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積164.5萬公頃,其中旱田130.9萬公頃,水田33.6萬公頃。全年基建用地410公頃,退耕還林4 778公頃,因新開荒、園林改耕地等原因增加耕地面積29.8萬公頃。
(二)哈爾濱市農業經濟基本情況
至2008年末,哈爾濱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0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糧食總產量達到210.8億斤;農民純收入人均實現5 960.9元,比上年增長17.6%,增幅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4個百分點;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定面積(含山產品和水產品面積)達3 000萬畝,比上年增長30.6%;認證產品達到2 107個,比上年增長35.4%;共謀劃儲備農業項目170個;爭取國家、省投資的旱作農業、標準糧田、松浦鎮漁港、市農科院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等項目8項,總投資11 855萬元;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個;完成20個村級農業信息服務站硬件建設和市農業信息網建設;全年轉移勞動力122.4萬人,比上年多轉1.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0.4億元,同比增加5.7億元,農業人口人均增收1 428元。
(三)哈爾濱市農業生態化管理情況
1.耕地生態化管理情況。至2008年底,全市共向耕地投入優質有機肥2 375萬立方米;每公頃均施肥12.91立方米。其中過腹積肥1 449萬立方米,秸稈堆漚造肥444萬立方米,城糞下鄉281.9萬立方米。全市農作物根茬還田面積達93.3萬公頃;玉米秸稈和稻草粉碎還田20萬公頃。2008年開展GPS土壤定位監測60個點,其中,旱田34個,水田26個,現已完成取土和土壤物理性狀調查工作,正進行化驗分析。
2.農作物生態化管理。全市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定面積(含山產品和水產品面積)已達2 967.9萬畝,比上年同期增加30.6%。有效使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標志的企業共計229個,產品2 072個,比上年同期增長80.5%。其中:無公害農產品企業124個,產品1 762個;綠色食品企業78個,產品189個;有機食品企業27個,產品121個。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上半年加工總量已達342萬噸,同比增長28.6%,銷售額35.7億元,同比增長18.1%。
3.自然水域生態化管理。哈爾濱市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增加自然水域漁業資源的含量至2008年底,向松花江等自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各種魚苗1 330萬尾,投入資金45.3億元。十八年累計人工增殖放流魚苗15 798.1萬尾。同時,加大執法檢查工作的力度,保護漁業生態資源的健康發展。一年來共出動車船檢查230次,出動執法人員1 200人次,沒收漁船4艘,銷毀禁用漁具4 500件,辦理漁業行政執法案件66起,罰款5.94萬元,罰沒物資變價款3.51萬元,有效地打擊了使用禁用漁具和漁法的違法行為。
二、哈爾濱市農業生態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態化較低,未能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
目前,哈爾濱市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農業生態化水平較低,無法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方面,該市優質、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發展不足。以農用化肥施用量為例,2008年全市施用各類化肥39.1噸,平均每公頃耕地用肥214噸,同比2007年分別增加7%。由于農產品生態化的不足,不能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發展基礎,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未能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軌道。
(二)農業經營方式傳統,農業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
2008年,哈爾濱市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6 586.4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 859.6元,牧業收入1 284.7元,共占家庭經營收入的93.3%。可見,目前該市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以種植業、牧業收入為主,其他收入僅占不到7%。說明該市農業尚未與旅游業結合,觀光農業旅游發展緩慢,沒有將農業的生態效益等無形產品直接轉化為經濟收入,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三)農業生態化發展基礎條件不充分
農業生態化發展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林牧副漁各個方面,同時牽涉到市場、財稅、科教等產前產中產后諸多方面。目前哈爾濱市農業生態化發展基礎條件不充分。一是生態農業建設尚未形成體系,缺乏區域化布局。二是生態農業建設的責任落實、目標細化、定期檢查等許多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三是農林牧副漁各產業與金融、財政、科技、環保、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間還沒有充分的組織協調。四是廣大農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農業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破壞植被、濫用化肥農藥等粗放經營的情況。
三、對策建議
(一)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生態化良性循環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優質、安全、無公害農產品,將“農民(基地)-高附加值的加工企業(龍頭企業)-大市場”三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有機整體。
哈爾濱市在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可以遵循地域差異與生態適宜性原理,運用各種高新技術及生態技術,配合以相應的流通、售后服務體系,生產、加工、銷售等手段,充分開發當地生態優勢的名優特產品,形成具有生態優勢的產業。為此,應在認真進行資源潛力、生態劣勢及優勢、市場條件等全面調查分析基礎上,為尋求經濟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生態農業產業進行總體規劃設計。
(二)發展觀光農業旅游經濟,實現農業生態化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農業相比,觀光農業是生態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的一個邊緣產業,它是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基礎上的農業。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模式,實現農業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發展觀光農業旅游,對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就業、繁榮農村經濟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可在城郊沿線區,利用庭院經濟提供休閑農家樂旅游項目,即開展耕作、栽培、休閑、娛樂、農事體驗活動等。觀光農業旅游不但為市民提供與農村和農民進行交流、體驗農事勞動樂趣、普及農業知識的場所和機會,而且將觀光、娛樂、休閑、體驗、購物等融于一體,擴大了鮮活及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帶動種養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農民就業,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
(三)加大對農業生態化發展的支持力度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法制
對生態農業建設提高認識,責任落實到位,細化目標,定期檢查,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由于生態農業建設是涉及諸多部門的系統工程,必須做好各種組織協調工作,農林牧副漁各產業要有分工、有協作,加強行業指導和項目管理,積極組織金融、財政、科技、環保、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支持和參加生態農業建設。
2.制定優惠政策,努力增加資金投入
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制定和完善與生態建設有關的投資、稅收和價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強調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以“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社會、企業和個人投入;從政策導向上,招商引資項目必須有利于生態環境良好,向農產品質量高的項目傾斜,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在全社會創造有利于生態農業建設的政策和投資環境,加快哈爾濱市生態農業的建設步伐。
3.普及生態農業知識、支持生態農業技術研發、建立生態農業信息網絡
一是要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農業技術水平。要通過多種宣傳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生態經濟學知識,讓廣大農民認清破壞植被、濫用化肥農藥等粗放經營造成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后果的嚴重性和長期性。
二是要加強對生態農業的科技研究和科技服務的支持。為解決在生態農業科研和科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結合各地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際需要,組織多學科、多專業的技術協作和攻關,重點開發生態農業工程所需的接口技術、關鍵技術和環監測實用技術,面向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轉變和加強農業生態學研究重點。
三是要建立生態農業信息網絡,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應在全市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建立全市生態農業建設信息網絡和市內生態農業信息庫,通過調動和發揮網絡內各單位的作用,收集、整理和傳遞國內外生態農業建設的信息資料,擴大生態農業的“生態農產品”銷售網絡,開展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舉辦生態農業建設學術活動,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2-29,117-119,105-115.
[2] 周文宗,劉金娥,左平,等.生態產業與產業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 馮之浚.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6.
[4] 林向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J].生態經濟,2006,(2):110.
[5] 史培軍,劉學敏.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EB/OL].http://www.silkroad.org.cn/article/detail.asp?sno=768.2005-01-22.
[6] 郭強.節約型社會[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