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處于復蘇調整階段,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國際經濟環境變化既給我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會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爭取在新的國際格局中產生更大的影響,是我國面臨的主要任務。我國必須緊緊抓住新時期的重要戰略機遇,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機遇;挑戰;結構調整;轉型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10-03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緩慢復蘇及調整階段,2009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嚴重經濟衰退,各國采取了規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經濟刺激政策,在這些措施作用下,國際金融市場趨穩,世界經濟總體有所好轉,主要經濟體經濟開始走出衰退。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但是,影響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全球經濟運行還沒有根本好轉,受危機后續影響,復蘇之路仍充滿坎坷,其戰略調整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世界經濟將在較長時期處于一個以緩慢、復雜和曲折復蘇為特征的后危機時代。在新的階段,準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和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于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估計
(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逐步緩解,全球將進入后危機時代。其中有兩個突出的情況:第一, 目前全球經濟基本趨于復蘇,但是復蘇非常脆弱。從主要經濟體來看,美國、日本、歐元區、英國,他們的經濟基本處于徘徊狀態,短期內難有實質性的增長,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經濟內生動力不強。 2010年8月,美國失業率從7月的9.5%升至9.6%;7月歐元區失業率連續第5個月維持在10%的歷史高位,歐盟27國失業率連續6個月持平于9.6%;日本6月失業率為5.3%,連續4個月惡化。尤其歐洲債務風險凸顯,目前,重債國將面臨“極大的政策困境”,不緊縮財政,國家信用不保。眼前危機難過;緊縮財政,經濟被釜底抽薪,長期增長不足。財政不穩健正成為世界經濟徹底復蘇的一大隱患。另外,這次危機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周期,更涉及到結構性調整,不可能在短期政策刺激下馬上就得到化解。任何一次大危機,從歷史上來看,徹底復蘇和繁榮都需要新的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但是當前情況是,由于沒有明晰的產業創新目標,技術創新的帶動,所以發達國家未來幾年內必定是低度繁榮復蘇。這就決定了我們對當前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要有清醒的認識,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這場經濟衰退,不是一場短期的、周期性的經濟衰退,而是一場嚴重的、長期的世界性蕭條,意味著中國要在全球經濟低度繁榮的環境中發展經濟,經濟增速將受到較大影響。第二,主要發達國家去杠桿化、儲蓄上升、消費萎縮和進口減少將成為中長期趨勢。未來三到五年美國實際消費增長將從1995—2007年的4%下降到1%~1.5%左右,即使歐美市場需求能夠在總量上恢復,也不是原有規模和結構上簡單的恢復。金融危機帶來的結構調整,使歐美市場的貿易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將對我國的外貿出口帶來重大的外部沖擊。過去的10年,中國出口經歷了年均23%的高速增長期,貢獻了約3個百分點的年均GDP增長。但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目前外需很難再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而全球經濟的低度復蘇使我們的外需有限,不能指望出口有大幅度增長。同時,還有貿易保護主義問題,美國的、歐盟的保護主義使我國出口轉型難度加大。
(二)全球經濟發展結構正處于變革中
國際金融危機所引發的變革已經得到了廣泛共識,這包括全球經濟“再平衡”、金融體系改革和新的全球氣候變化規則。因此,這也是未來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必須做出調整。對發達國家而言,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所做的結構調整,既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面對低速增長的不得已選擇。因而,后危機時代發達國家將會力圖控制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方向,主導規則的制定和體制的變革,如全球氣候變化規則談判、改革全球金融體制、實現“再平衡”的途徑等。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特別是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后危機時代能夠保持相對高增速的條件下,如何跟上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是一個更加困難的選擇。換言之,發展中國家推進結構調整的機會成本更高。然而,如果發展中國家為了短期經濟增長速度目標,無視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的調整,那么在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周期中將會陷于極度尷尬的處境,屆時不得不再次追隨發達國家做出被動的調整。從中國的發展空間看,這種外部的結構調整,無疑對中國傳統的增長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轉型的壓力,也成為倒逼的動力,促使中國要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解決對外部需求過度依賴所產生的經濟問題。
(三)世界低碳經濟浪潮正在興起
當今以發展新能源和鼓勵科技創新為重要特征的低碳經濟,不僅符合當前油價高企、氣候變暖等問題對節能和新能源技術的迫切要求,還將產生一輪強大的生產需求,成為經濟復蘇和重塑競爭力的主攻方向。2009年達沃斯年會就此達成共識,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突圍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低碳經濟逐步被納入世界各國的戰略發展規劃當中。比如,美國計劃在十年內投入1 500億美元發展新能源,創造500萬個就業崗位;日本提出“綠色經濟和社會變革”方案,推進低碳社會建設;歐盟提出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并在2013年前出資1 050億歐元支持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現階段,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空前挑戰。另一方面,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也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重要機遇。中國將以全面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等多重路徑,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二、后危機時代中國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
在特定意義上,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表現為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本質上卻是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沖擊,凸顯的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因此,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后危機時代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即轉向一個新的增長動力結構,而全球金融危機則成為轉換的起點和機遇。總體而言,未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將重點圍繞擴大消費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展開。
(一)以擴大內需,構建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
在本次全球危機中,我國因金融開放程度不高、金融創新水平不深,所以遭受的直接損失不是太大。但危機給世界造成的長期、深層次的影響,已經宣告了我國持續30年的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了盡頭。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一是進口和出口的嚴重失調,使國際貿易順差越來越大,不利于國際收支平衡;二是長期的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在外匯市場動蕩情況下,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三是長期壓低勞動力價格以保持所謂的比較優勢,直接影響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四是資源價格的行政管制使政府在油、電等方面的巨額價格補貼通過產品出口而部分流向國外,最終導致我國國民福利的凈損失;五是大量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因為外需的旺盛而使相關企業找到了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影響了我國企業整體素質的提升。1996年我國政府就確定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但至今沒有實質性突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凸顯了市場的力量,市場力量開始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啟動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客觀地講,如果不能建立一個有效消費社會,中國很難和西方競爭,也不能保證國際經濟秩序的公正性。因此,從危機前的投資與出口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為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必然選擇。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重點是著力擴大國內居民消費需求。為此,要針對制約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下決心調整宏觀分配關系,增加居民收入份額,降低政府收入份額,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擴大消費。同時,在微觀分配上,要調整資本要素所得與勞動要素所得的比例關系,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應結合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稅費負擔,更好地發揮中小企業在增加就業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勞動者收入。同時,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二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較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城鎮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解除群眾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要結合財稅體制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增加政府對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投資結構重點將由生產性投資向消費性投資轉變。
三是改善消費環境和調整消費結構。要凈化消費環境,加大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懲治力度,尤其要加強對食品藥品的安全監管,使人民群眾敢消費、放心消費;還要大力發展方便群眾生活和滿足群眾文化精神需要的各種服務業,既能擴大就業,又能調整消費需求結構,擴大服務性消費;此外,要擴大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積極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二)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
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產業調整升級出現新動向。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應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都在爭相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綠色產業有望引領全球產業轉型升級方向。這也為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此,在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也要采取必要措施,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一是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鼓勵技術和管理創新、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等,使我國經濟發展盡快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更多地依靠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不斷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順應全球產業轉型升級趨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綠色產業,在新能源開發利用、風電設備生產制造、新能源與電動汽車研發制造、各類實用節能環保及相關技術設備開發以及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方面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中央明確提出要積極促進服務業發展,并將其作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增長點、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從現實看,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服務的價值在產品價值鏈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目前,我國餐飲、旅游等傳統服務業發展較快,但信息、技術、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制造業優勢與服務業發展相結合,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優化產業結構和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全面提升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三、結語
總體上看,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向好趨勢繼續得以保持,但也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復蘇依然脆弱和不平衡,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緩慢復蘇及深度調整期,雖然基本格局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但全球經濟的戰略調整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并將出現許多新變化。國際經濟環境變化既給我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會帶來新的挑戰,但機遇大于挑戰。因此,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要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必須緊緊抓住新時期的重要戰略機遇,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 促進經濟的平衡增長,在后危機時代的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權。
參考文獻:
[1] 李錦學.中國經濟轉型道路選擇[J].中國市場,2010,(1).
[2] 楚躍.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J].中國戰略觀察,2009,(11).
[3] 馬濤.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J].產權導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