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是在市場經濟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在高新技術的支持下,在國際經濟政策和規則的協調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經濟全球化所表現出來的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進程對于廣大轉型國家已經開始產生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跨國公司;轉型國家;影響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154-02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的加速發展,廣大轉型國家也紛紛擴大其開放程度,積極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之中。在貿易全球化方面,部分轉型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開始按照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范國內企業的國際貿易行為,并同時為國內企業爭取到更多與其他國家進行公平貿易的機會。金融全球化的趨勢也同樣對轉型國家的金融體制產生整合作用,使轉型國家金融領域的制度安排與其他國家逐步趨于一致。但轉型國家仍然須要警惕因過快和過大幅度與國際規則和慣例接軌而給自身金融安全所帶來的威脅。另外,最能直接體現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轉型國家的影響和作用的當屬生產全球化。跨國公司作為生產全球化的推動者,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廣大轉型國家全面實施全球經營戰略。在此過程中,跨國公司先進的公司治理結構會隨著跨國直接投資的輸入而引入到轉型東道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轉型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會隨著跨國公司的進入而隨之發生改變。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考察跨國公司對轉型國家經濟的推動作用和影響。
一、轉型國家企業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專業供應商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不能有效地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強創新能力,而原經互會內的國際分工又往往基于行政命令,不能很好地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因而當經濟轉軌的一系列市場化和自由化政策把轉型國家的企業推向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時,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生存問題便成為首要問題。而參與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承擔零部件加工、成品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不失為轉型國家企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選擇。
通常,全球生產網絡由領袖企業、集成供應商和專業供應商組成。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領袖企業往往不從事或只從事少量關鍵性制造活動,而通過各種途徑從外部獲得制造能力。最典型的領袖企業是“戴爾公司”和“思科電子公司”這些在信息時代誕生的企業。它們沒有自己的生產設施,而是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全球的生產資源。領袖企業還可以是IBM、“福特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這些著名制造商。隨著其經濟全球化戰略的發展,這些企業已經分離出大量非核心生產智能,而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產品研發上。領袖企業也可是“耐克公司”、“沃爾瑪公司”和“家樂福”這些品牌商和零售商。它們憑借品牌和物流管理上的優勢,將大量產品生產收歸自己麾下。
由于職能的不同,供應商可分為集成供應商和專業供應商兩大類。集成供應商的職能是綜合性的,而專業供應商的職能相對單一。在集成供應商中,電子產業中提供綜合制造服務的企業往往被稱做OEM供應商和電子制造服務商(EMS),前者如“宏基OEM公司”和“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后者如“天弘電子公司”和“旭電電子公司”;汽車產業中整車廠商提供成套零部件的企業往往被稱做第一層供應商(First Tier Supplier),如“德爾福汽車系統公司”;物流產業向客戶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的,往往被稱做第四方物流(FPL),如“羅德整合后勤公司”。專業供應商的職能相對單一,如提供操作系統軟件的“微軟公司”、提供中央處理器的“英特爾公司”、生產發動機的“奧迪發動機匈牙利公司”,以及大量從事服裝、鞋帽和電子產品外圍零部件生產的中小企業。轉型國家的企業主要處于全球生產網絡的專業供應商層次。
轉型國家主要通過以下形式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專業供應商。
(一)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特殊關稅安排的產物。如西歐國家對中東歐和地中海國家實行的OPT(Outward Processing Traffic)稅收優惠,就相當于我國通常所稱的加工貿易,即出口國復進口由本國原料生產的商品時,只對國外增加值征稅。對于發達國家(地區)來說,加工貿易既可以充分利用周邊低工資國家(地區)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又可以減少資金占用,可謂一舉兩得。而對轉型國家來說,參加加工貿易雖然失去了對商品生產鏈兩端的控制,但不失為一種擴大就業、增加創匯和學習的途徑。
當然,由于加工貿易所具有的針對國外增加值征稅的這一本質特征,必然導致發達國家通過盡量減少國外增加值以減少納稅,其結果必然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把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密集型生產環節外包給轉型國家,而這不利于轉型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近年來,隨著轉型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與發達國家(地區)之間關稅不斷下降或取消,導致加工貿易的關稅優惠效果不再明顯。再有,隨著中東歐轉型國家加入歐盟和中國《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濟關系的安排(CEPA)》的實施,加工貿易對于轉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二)合同生產
經濟轉型導致轉型國家的眾多企業由于不能適應新形勢而走向衰弱,而少部分應變能力強的企業則及時調整經營戰略,通過發揮自身的優勢融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這些企業主要從事加工組裝、零部件生產等業務,從而成為跨國公司的合同生產者。當然,這種參與全球生產的方式使人們感到轉型國家“技術降級”了,因而遭到了不少質疑。然而,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合同生產者事實上是轉型國家企業在面臨強大國外競爭時尋求生存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三)吸引直接投資
轉型國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對于資本的需求龐大,而對于轉型國家而言資金的來源主要有國內儲蓄、對外貸款和外國直接投資3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導致蘇維埃式的國際合作形式的終結,隨之而來的是來自全球各地的跨國公司的跨國壟斷資本的進入。這些跨國公司可以用閑置的資本進行投資,并將轉型國家作為擴展其業務經營范圍的新機遇。隨著轉型國家對外開放的擴大和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直接投資成為轉型國家參與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的重要方式。從直接投資的進入方式看,一是綠地投資,即跨國國內公司在轉型國家新建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子公司。二是并購,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跨國并購以及跨國戰略聯盟成為跨國公司對外擴張的兩個顯著特征。跨國公司通過股權收購或置換把轉型國家的企業納入全球生產網絡。在跨國公司并購轉型國家企業過程中,轉型國家的私有化政策和積極的外資政策都對企業并購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推動轉型國家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經濟發展首先是一個居民收入增加的過程,其次是一個提升人們從事更復雜生產活動的過程。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往往是以領袖企業的身份出現的,轉型國家企業在與其業務往來中,作為專業供應商,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領袖企業往往通過以下三種形式促進專業供應商的學習。
1.主動促進。領袖企業主動向專業供應商傳授知識并促進其提升競爭力。領袖企業主動促進專業供應商學習的動機,是在確保專業供應商供貨質量的同時,增強自身經營的靈活性。
2.無意促進。領袖企業往往要與專業供應商合作,以使技術本土化。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有目的的學習外,技術溢出效應會起到無意促進專業供應商提高競爭力的效果。
3.示范效應。在與領袖企業的業務往來過程中,專業供應商通過觀察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
專業供應商通過領袖企業獲得知識的途徑見表1。
參考文獻:
[1] 李琮.世界經濟學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 周長城.現代經濟社會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