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全球化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的許多公司面臨破產,這必然導致一系列債務問題的產生。船舶管理公司本身由于資產構成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破產財產的特殊性和破產債務構成上的特殊性。
關鍵詞:船舶管理公司;破產;破產債務
中圖分類號:DF7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178-02
一、船舶管理公司的業務范圍及特點
船舶管理業是船舶管理經營人根據約定,為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人提供有關船舶管理服務的企業。依據我國《國內船舶管理業規定》及《國際海運條例》,船舶管理公司可以接受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者的委托,依法經營:船舶機務管理;船舶海務管理;船舶檢修、保養;船舶買賣、租賃、營運及資產管理;保證船舶技術狀況和正常航行等其他服務。
由船舶管理公司的業務范圍可以看出,船舶管理公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船舶管理公司自己一般不擁有船舶,其所管理的船舶為他人所有;第二,船舶管理公司主要從事船舶管理和船員管理等業務活動;第三,船舶管理公司與委托其管理船舶、管理船員的一方之間的關系為委托關系[1]。
二、船舶管理公司破產債務范圍
(一)一般破產債務范圍
由于破產債權的具體范圍和破產債權的確認對債權人的影響巨大,所以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破產法都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遺憾的是,在我國破產法中目前并沒有比較詳盡的規范。而在民事訴訟法中有關企業破產的相關規定也不是十分明確。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列舉了常見的破產債權的種類和確認方法。其第55條列舉了破產債權的范圍:(1)破產宣告前發生的無財產擔保的債權;(2)破產宣告前發生的雖有財產擔保但是債權人放棄優先受償的債權;(3)破產宣告前發生的雖有財產擔保但是債權數額超過擔保物價值部分的債權;(4)票據出票人被宣告破產,付款人或者承兌人不知其事實而向持票人付款或者承兌所產生的債權;(5)清算組解除合同,對方當事人依法或依照合同約定產生的對債務人可以用貨幣計算的債權;(6)債務人的受托人在債務人破產后,為債務人的利益處理委托事務所發生的債權;(7)債務人發行債券形成的債權;(8)債務人的保證人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后依法可以向債務人追償的債權;(9)債務人的保證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32條的規定預先行使追償權而申報的債權;(10)債務人為保證人的,在破產宣告前已經被生效的法律文書確定承擔保證責任;(11)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前因侵權、違約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而承擔的賠償責任;(12)人民法院認可的其他債權。并規定,以上第(5)項之債權以實際損失為計算原則。違約金不作為破產債權,定金不再適用定金罰責。
(二)船舶管理企業特有債務范圍
船舶管理公司既有一般企業破產的共性,也具有該行業的特點。上文提到的相關法律法規當然的也適用于船舶管理公司的破產,但是在涉及船舶碰撞以及船舶污染等侵權債務的時候,按照傳統的民事法律理論處理就很難給出一個比較公平的結果。
從理論上講,“船舶管理合同是委托合同的一種。根據大陸法系規則,如果代理人在委托授權的范圍內,以本人的名義簽訂合同,則構成直接代理,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本人承擔。即使超出委托范圍,只要得到本人的追認,法律后果同樣由本人承擔。”[2]所以,按照這種理論,在出現了船舶碰撞或者船舶污染等侵權債權的時候,船舶管理公司是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也就是說這部分債務應當在船舶管理公司的破產債務中剔除出去。
“但是由于船舶管理人的業務范圍比較廣,船舶管理協議實際上就混合了行紀合同和居間合同的內容,甚至還有學者認為包含有定做合同的成分。”[3]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借鑒理論研究成果”在第10條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做、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因此,在涉及船舶碰撞和船舶污染等原因引起的侵權債務時,因為船舶管理公司是承運人或者是實際承運人,船舶管理公司的破產債務還應當加上因船舶碰撞和船舶污染產生的侵權之債。
三、船舶管理公司破產債務的分類辨析
船舶管理公司的破產債務分類由于涉及到海商法的有關內容而顯得更加復雜。在此,筆者僅分析對船舶管理公司破產有實質影響的幾種分類。
(一)優先債務、擔保債務與普通債務
從一般法理上來講,所有的債權都應當平等受償,如果破產企業的財產無力清償所有的債務,那么各個債務則應當按照比例都得到相應的清償。但是在各國的立法中,都摒棄了這種絕對平等的債務清償方案,而是按照債務的不同性質在普通債務中剝離出一部分債務優先受償,這部分債權稱為優先無擔保破產債權。我國《企業破產法》上的優先債權主要是職工工資、勞動保險費用、勞動者補償金、職工集資款、稅收等。船舶管理公司由于本身業務主要是在海上作業,除了以上所列舉的優先債務外,還涉及到大量的海上債務。這樣,船舶管理公司破產具有擔保權的債務較其他企業來比則顯得比例較大。這主要是因為船舶管理公司的債務不僅僅受到《企業破產法》的規制,而且還要受到《海商法》的規制,這就導致船舶管理公司破產時有了更多的種類、更加復雜的破產債務。
在我國《海商法》上,法定擔保物權種類比《物權法》上的法定擔保物權種類要多,主要因為是《海商法》上除了有留置權(船舶留置權)這樣的法定擔保物權外,還有船舶優先權這類特別法上法定擔保物權的存在[4]。這兩項法定擔保物權的存在使得船舶管理公司破產時的擔保債務比例大大提高。
“《海商法》上的船舶留置權發生的基礎合同關系僅限于造船合同和修船合同,只要在修船合同中船舶管理公司不履行主給付義務,就會發生船舶留置權,無需雙方約定。船舶優先權則是直接依照《海商法》第22條的規定而發生,是以法定事實為基礎的權利,也無須經當事人約定,甚至不需要當事人之間具有基礎合同關系,只要法律所規定的可享有船舶優先權的海事請求一經產生,船舶優先權就隨之發生。”
(二)海事債務與岸上債務
海事債務是指與船舶有關的或因船舶產生的債務。按照是否有擔保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兩大類——有擔保的海事債務和無擔保的海事債務。有擔保的海事債務分為三種――因船舶優先權、船舶抵押權和船舶留置權而產生的三類債務。我國臺灣地區的海商法和海事實務都認為,“船舶抵押權在破產程序中,系屬別除權,而海事優先權之債權雖非別除權,但既然其效力強于船舶抵押權,所以得不參加破產程序而優先船舶抵押權人行使權利。”[5]大多數海事債務均設有擔保,無擔保的海事債務大部分是臨時產生的。比較常見的如尚未構成海難救助的落海物品打撈所產生債務;他人為避免或者減少責任人的損失而采取措施產生的債務,這部分債務因為是臨時發生,所以當事人不可能來得及在上面設置擔保,法律也沒有賦予其優先權利,所以在受償時候會處于不利位置。
船舶管理公司不僅僅在海上開展業務,同時在岸上也承擔船員管理、船舶買賣、租賃、營運及資產管理等業務,因此需要在岸上擁有相關的設施和設備。船舶管理公司在岸上進行活動勢必產生相關的債權債務關系。由于船舶管理公司所經營管理的船舶所有權并不屬于自己,所以岸上的相關財產也就成了它的主要財產。同樣的,這些財產同樣可以設定債權的擔保。所以,岸上債務同樣可以分為優先債務和普通債務。優先債務主要包括法定優先債務和因抵押權、留置權、質權的存在而產生的債務。法定優先債務如勞動債務,再如在公司破產時如果還拖欠了國家稅款,此時國家稅款也將作為破產債權參與破產財產的優先分配。普通債務則包括合同之債和非合同之債,其中在普通債務的岸上債務中,合同之債主要是因買賣合同、租賃合同和借貸合同等合同關系而產生的債權;而非合同之債則主要包括侵權行為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無因管理之債。
(三)船員債務與岸上職員債務
船員與船舶管理公司的勞動法律關系既受《海商法》的調整,也受《勞動法》的調整;而岸上工作人員與船舶管理公司的法律關系則只受《勞動法》的調整。在船舶管理公司進入破產程序之后,船員和岸上職員都作為勞動債權的債權人而享有破產債權,由于這兩類職工的工作環境不同,受到法律的調整和保護也不盡相同。 船舶優先權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對產生該海事請求的船舶優先受償的權利,屬于擔保權的一種,而按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債務人宣告破產后,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在一般的船舶公司里,享有船舶優先權的船員就要優先于岸上職員的勞動債權而優先就船舶拍賣的價款受償了。但是由于船舶管理公司不具有所管理船舶的所有權,所以船員的優先勞動債權實現起來就比較困難。而岸上職員的勞動債權由于企業破產后所欠職工的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的償付直接關系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且這些債務通常被列為無擔保債務的第一位,所以債務清償較容易。
參考文獻:
[1] 張麗敏.專業船舶管理公司有關法律問題的探討[J].珠江水運,2006,(7).
[2] 曾露玲.船舶管理人的法律責任和保險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5.
[3] 楊立新.無償委托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M].//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債權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張麗英.海商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梁宇賢.海商法精義[M].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