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農業資源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傳統的掠奪性的農業發展模式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污染;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68-0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經濟走的是一條傳統的粗放型增長的道路,隨著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尋找一種新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其必然選擇。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 (Circular economy)即物質閉環流動性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3R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農業生產是人類以生物的自然再生產為基礎的產業, 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統一體。所謂農業循環經濟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循環經濟理念運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系統中,在既定的農業資源存量、環境容量以及生態閾值的綜合約束下,從節約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運用循環經濟學的方法組織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農業生產體系,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資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形成農業一體化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二、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緊迫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近年來,我國農業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林牧漁各業大幅度增長,為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所產生的危害和問題日益嚴重。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一種“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農業發展模式。我國農業資源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是農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總面積的13. 8%,人均耕地不到1.4畝,不足世界人均面積的40%。目前已經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且每年耕地面積還在減少;耕地的質量也呈下降趨勢,由于森林草地資源的破壞,使土地失去了保護,水土流失帶走了土壤中的養分,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已降到1%,明顯低于歐美國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業用水量持續增加,而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占有水量僅2 300 m3,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資源最貧乏的13個國家之一;耕地水資源占有量28 500 m3/hm2,為世界平均數的4/5。農業用水是全國用水大戶,用水量約占全國總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渠灌區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區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達80%以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養分不足以及板結等土地質量問題,同時還帶來了水質污染,甚至導致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而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此外,目前我國耕地受污染情況相當嚴重,且污染程度正在不斷加劇。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國受污染的耕地面積達2 000多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其中工業“三廢”污染面積達1 000萬公頃,污水灌溉污染面積為130多萬公頃。而全國每年因土壤污染糧食減產就達1 000萬噸,還有1 200萬噸糧食受污染,二者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多億元;由于農藥和有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類型的土壤污染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尚難以估計。如果繼續沿襲傳統掠奪性的農業發展模式,以大量消耗土壤肥力、水資源、化肥、農藥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將會出現很大的危機。因此,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降低農業生產物質的投入,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1.政府及社會公眾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認識不足
當前,我國各地方政府領導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識存在片面性,如有的認為循環經濟只是改善生態、保護環境,并未真正認識到這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還有的認為發展循環經濟不符合國情或是為時過早,等等。這些觀點的存在、認識的偏差導致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輿論宣傳缺乏力度,宣傳渠道和形式單一,缺乏應有的輿論環境。而這也導致社會公眾對農業循環經濟更是不清楚、不了解,限制了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2.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及法律體系不健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自然、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及法律法規的保障。而我國由于地方政府認識的不到位,尚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我國的農業循環經濟立法也處于初創期,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目前雖然有《農業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都體現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想,但僅僅依靠這些法律法規的一些零散規定遠遠不能有效地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所涉及的相關問題提供堅實的法律依據,因此對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的保障力度不夠。
3.缺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農業循環經濟建設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但由于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及專業的金融機構業務,同時由于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周期長、高風險的存在,使得現有的金融機構投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另外,我國當前農村信用環境欠佳,不良資產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農業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效果。因此使得農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所需資金嚴重不足,制約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另外,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模式及相關內容都知之甚少,而我國在循環經濟實踐中缺少明確的技術標準和實施規范,所以他們即使想發展循環經濟,也不知道該如何發展。
四、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認識
應充分利用現代的輿論宣傳和教育培訓網絡,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政府官員及社會公眾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科學揭示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增強政府及社會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引導社會公眾樹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觀念、生產觀念和消費觀念,盡快實現傳統農業經濟觀念向農業循環經濟觀念的轉變,使農業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2.著力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的制度完善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各參與主體在循環經濟中的權利和義務,制定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法規與標準、行業市場準入機制,實行綠色產品標識制度,并有序進行綠色環保審計等,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完善政府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大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如改革農地產權制度,賦予農民對土地長期性的承包權,以激勵農民對土地長期投資的積極性;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規劃,為本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戰略指導等。
3.加強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資金方面應加大各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循環經濟財政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要積極運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桿,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資金;加快農村金融機構建設,不斷完善業務品種,增強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資金支持。技術方面應明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技術標準和實施規范,建立循環農業技術開發與創新機制,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民直接的理論培訓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鄭學敏,付立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10,(3):81-85.
[2] 李春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及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0,(2):112-115.
Thinking of developing the cycle economy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LIU Fa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total amou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ough, but the per-capita possession. Traditional waging a predator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our agricultur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a great pressur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ycle economy is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