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也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通過系統介紹生態城市的含義及其特征,從生態文明性、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獨特性、美學性、循環性和持續性原則闡釋了生態城市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建設基礎,為生態城市規劃和現代城市生態轉型服務,有助于加速生態城市的建設,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城市;生態特征;建設基礎;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072-02
人類社會正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1]。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主要聚集地,人類在建城活動中的生態思想經歷過生態自發、生態失落、生態覺醒、生態自覺幾個階段。這種變遷反映了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人類建城的價值轉向,實際上也是人類對理想城市探求的過程[2]。生態自覺思想為代表人類最高文明的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也體現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一、生態城市概念
“生態城市”(Eco-city)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中提出來的,但關于生態城市定義的工作一直都在進行當中。美國生態建筑學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Register)曾提出一個概括的定義:生態城市追求人類和自然的健康與活力[3]。我國城市規劃專家黃光宇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4]。
對于生態城市的概念,中外學者大都肯定了以城市原有的自然環境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指導,以生態良性循環為目標,以美觀、適居、穩定、和諧為生態文明,努力實現城市自然、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復合系統和諧有序地發展,構建人類的生態文明。
二、生態城市特征
生態城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它具有共性和個性的特征。生態城市的共性體現在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
生態城市的個性依據各個具體的城市實際而定,原則是充分展現城市的個性特征。自然環境特征、經濟區位特點、社會文化特色等方面不相同的城市就會包含一些極不相同的生態城市個性特征。
1.景觀特征
生態城市是最能體現現代文明的人類的居住場所,它應該是能最好地把自然及人文景觀融合在一起的復合景觀,這種景觀具有形態美、整體美、線條美、奇異美、清晰美、模糊美、協調美等特征。“美”體現出生態城市的景觀特征。
2.結構特征
生態城市是一個完善的自組織復合系統,結構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居住區、商業區、集中景觀區、工業園區、城郊及外沿農業區、景觀廊道等。同時,生態城市還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交流。這種系統內外的動態運轉應體現“和諧”二字。
3.功能特征
不同職能的城市都需要優美的生態環境來支撐。城市功能強弱是由生態城市系統內外的交流強度所決定的,而這種交流又是以循環經濟為前提,所以,要發揮人類的聰明和才智,建設最能體現人類現代文明的有個性的生態城市。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
生態城市建設應以生態文明性、整體性、協調性、獨特性、美學性、循環性、相對穩定和持續性為原則,以和諧、宜居、優美為目標。從空間尺度來看,生態城市的建設基礎可分宏觀基礎、中觀基礎和微觀基礎,不同的建設基礎有不同的內涵、特質和重點。
1.生態城市的宏觀建設基礎
生態城市的宏觀建設基礎包括地貌及構造因素、山文因素、水文因素、土地特征、景觀要素等。宏觀建設基礎在自然方面,應不打破或少打破自然景觀的原貌,要按自然美的原則,達到順其自然的目的。
生態城市的宏觀建設基礎還包括市內的道路、水、電、氣管道的鋪設;城市功能區的劃分和空間布局;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的總體框架設計;綠地的布局;城市標志性建筑;不同功能區建筑風格的選擇等。總之,生態城市的宏觀建設基礎是建設性的,必須體現科學性、適用性、循環性和文明性,它是本底自然景觀的“錦上添花”,必須與自然美相協調。
2.生態城市的中觀建設基礎
生態城市的中觀建設包括街區、社區、科技園區、公園、多種不同類型的功能區等。生態城市的中觀建設基礎是聯系宏觀建設基礎和微觀建設基礎的紐帶,具有“二相性”和邊際效應。
生態城市的中觀建設基礎本著景觀多樣性、獨特性、循環性和穩定性的原則。由于中觀建設基礎是城市宏觀和微觀建設的過渡帶或過渡界面,在這過渡帶或過渡界面中可保留或設計出景觀急變帶,并保持急變帶上景觀的多樣性,即高異質性,保持交流的循環流暢,避免出現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阻塞,造成城市功能的癱瘓,這是生態城市中觀建設基礎必須考慮的問題。
3.生態城市的微觀建設基礎
生態城市的微觀建設基礎包括住宅小區、校區、廠區、機關庭院和居民住宅樓等。生態城市的微觀建設基礎突出“幽”、“雅”、“意”、“靜”等特性,還要注意安全性,包括建筑質量和社會治安等。生態城市的微觀建設基礎體現的是微觀美、靜態美和內涵美。
生態城市的任何一個微觀建設項目,都是生態城市量子場中的一個微量因子,應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使微觀建設基礎不出差錯,以免影響區內甚至整個生態城市的功能的發揮。
生態城市的建設基礎是生態城市規劃的前提,也是現代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改造的基礎,沒有文明的生態城市建設基礎,就不可能建成文明的生態城市。
四、生態城市建設中的相關問題
1.景觀協調問題
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應該順應城市及周邊區域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構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景觀協調度高的新型城市。
2.建設“個性”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有著共性特征,但若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新鮮感,就一定要尋找到該城市的“亮點”,突出其個性,把城市建設成最適于發展的特色生態城市。
例如,上海在其建設中不僅注重城市的生態系統優化,更是突出了其國際大都市的身份特色,基本建設成了生態良好、景觀優美、城景交融而又時時處處都體現著其現代時尚氣息的健康城市。
3.關注城市生態建設的美學價值及文化底蘊
一個有著較高美學價值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城市,才能稱得上是生態城市建設大潮中成功的范例。
4.搞好生態城市規劃,加速生態城市建設步伐
各級城市應結合各自的特點,搞好生態城市規劃,使城市基礎設施、環境、特色和美學價值都符合生態要求,加速生態城市建設的步伐。
5.充分利用“3S”技術進行生態城市監測
“3S”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若能將它們充分應用到生態城市建設與完善的工作中來,必定能為決策與評價提供更加便捷、真實、有效的數據資料。
總之,雖然目前我們的理論及實踐還都不能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要,但生態城市的建設已擺上了當今人類文明的議程,因此,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穩定、協調發展的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共同的期盼。
參考文獻:
[1] 郭秀銳,楊居榮,等.生態城市建設及其指標體系[J].城市發展研究,2001,(6).
[2] 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1997,(6).
[3] 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CA:North AtlanticBooks,1987:13-43.
[4] 周秉根.邊際效應特征及其增值效應探討[J].大自然探索,1999,(3).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basic 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ZHANG Jing,ZHOU Bing-gen,ZHANG Lei
(State land resource and tour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city is a trend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system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uniqueness, aesthetic nature, and consistency illustrates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the city, middle and micro polici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change in the modern city, help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