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優惠來看,如果政府對企業年金計劃采取EET的征稅模式,就可能給人們提供一些避稅或偷稅的機會。為此,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給予企業年金計劃稅收優惠的同時,制定一些反偷稅或避稅的條款,增強稅收監管的力度,防止合理的稅源流失。
關鍵詞:企業年金;稅收監管;稅收優惠;EET稅制
中圖分類號:F810.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5-0114-02
一、我國與西方國家企業年金計劃征稅模式比較研究
西方國家私人退休金制度之所以發展快,與政府的稅惠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對推動企業年金計劃的蓬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業年金發展到成熟階段后——20世紀政府“介入”管理時期和當前與社會保障協調發展階段,稅收優惠政策更是企業年金計劃發展的“主引擎”。稅惠政策的激勵作用從各國年金資產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可見一斑。相關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年金資產占GDP的比重已達到了66%,英國為73%,瑞士為70%,荷蘭為76%,丹麥為60%,澳大利亞為39% ,等等;相比較而言,2002年底我國企業年金的積累基金僅占GDP的0.25%,剖析其中制度層次的原因,稅惠政策缺失是阻礙我國企業年金計劃發展的一大掣肘。
目前,我國稅法中專門針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法規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國務院只在2000年底發布的《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通知的第二部分第10條批準個別試點地區企業年金計劃繳費可在4%的限度內稅前扣除),而目前頒布實施的一些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是針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如《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納稅人按國家有關規定上繳的各類保險基金和統籌基金,包括職工養老基金、待業基金等,經稅務機關審核后,在規定的比例內扣除。”這里的職工養老基金,屬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范疇。實際操作中,稅務部門也不允許納稅人將除基本保障以外為雇員投保的補充保險作為成本稅前抵扣,這就意味著目前稅法并不對舉辦年金計劃的企業給予任何稅收優惠。此外,《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干部、職工的退職費、退休工資可以免征個人所得稅”。顯然這里的退休養老金指的是社會保險計劃發放的養老金,而企業年金計劃發放的養老金在稅收實踐中均按工資、薪金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正是由于國家稅惠政策的缺位,廣大企業要么“持幣待購”,要么就將資金挪作它用,導致當前“團險抑制”及年金市場無法有效啟動,職工的養老保險保障不足,社保改革工作進展緩慢。2003年,在“中國企業年金財稅政策與運行”課題成果發布會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何平曾算了一筆“全國著名”的賬:假定從2004年起,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普遍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企業年金積累在未來的20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總積累就將達到4.75億元;若國家在繳費和投資收益兩個環節免稅,累計減稅總額在2020年將達到9 480億元。可見,稅收杠桿對年金市場的擴容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方國家實施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監管主要涉及到三個征稅環節的六個主要稅種:一是繳費環節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二是投資環節的資本利得稅和利息稅;三是領取階段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對不同的環節征稅共可演化出8種可能的征稅模式。如表1所示(以T表示征稅,E表示免稅)。
目前,國外通行的一般是EET稅制,即允許企業和職工將向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作為成本稅前列支;同時,對企業年金計劃的投資收益予以免稅或征收比較輕的課稅,只對退休職工領取養老金的環節進行征稅。這種征稅模式與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綜合所得稅的課稅原則(該原則要求實行TET模式或TTE模式)相比,無疑是一種稅收優惠政策,因而被形象地稱之為“避稅所”,也正是這種避稅功能才會刺激企業舉辦年金計劃的積極性。如,英國規定,按標準向納稅認可的職業養老金計劃繳納的款項以及基金的投資收益均屬于免稅范疇,僅有發放的養老津貼被視為勞動所得予以征稅;在奧地利,收入在700 000先令以下的雇員向養老基金的繳款中的25%可以免除納稅,但最高限額為10 000先令,養老基金的投資收益免稅,領取養老金津貼總額的25%部分視同勞動所得課稅;在愛爾蘭,雇主和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款可享受最高限額為年薪15%的免稅待遇,養老基金的運營收入免稅,養老津貼按一般勞動所得收入納稅等。除此之外,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也均實施EET征稅模式,如表2。
二、不同征稅模式對資金流量的影響
以下列舉一個實例來說明不同征稅模式對企業年金計劃凈稅后收益的影響。(為了方便說明,省略EEE和TTT這兩種特殊征稅模式,并且假設稅前供款均為1 000元,各稅收征收環節稅率均為10%,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率為20%)具體計算過程如表3。
這個實例表明,幾種不同的征稅模式中,ETE和EET兩種模式下企業年金的凈稅后收益是最大的。征稅環節越少,最終的資金流量越大;如果將貨幣的時間價值也考慮在內,則稅款起征點越晚,企業年金資產的凈現值越大。鑒于此,企業年金計劃運行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征稅模式對資金流量的影響,盡量選擇最惠的稅收安排。
三、我國企業年金的稅收監管建議
針對我國企業年金財稅制度還不完善、具體操作尚不明朗的現狀,筆者建議稅收監管應主要把控以下方面:其一,由于企業年金的稅收體系較為復雜,涉及多個征稅環節的許多稅種,所以目前僅規定4%的優惠比例太過單一,“工資總額”的概念也過于籠統,缺乏實踐操作的指導意義,這就需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相關的政府機構全力配合,從國家立法的高度盡快出臺一系列配套的法律規定和政策措施,以期在全國范圍內執行標準統一的企業年金稅收政策,真正將稅惠政策落到實處。其二,應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對于政府來講,稅收優惠政策必然會造成稅收收入的流失,給財政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國家在制定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政策時,既要考慮以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企業和職工積極建立補充養老保險,以減少他們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依賴程度,同時也要考慮國家的財政承受能力。其三,盡量避免造成稅收漏洞。稅收優惠和稅收漏洞如影隨形,它們往往相伴而來,稅收優惠在發揮激勵作用的同時,極有可能被濫用。從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優惠來看,如果政府對企業年金計劃采取EET的征稅模式,就可能給人們提供一些避稅或偷稅的機會。為此,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給予企業年金計劃稅收優惠的同時,制定一些反偷稅或避稅的條款,增強稅收監管的力度,防止合理的稅源流失。
參考文獻:
[1] 楊燕綏.企業年金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 陳華良,賈蓓,潭曉丹.論當前企業年金監管協調機制的建立[N].上海證券報,2004-06-04.
[3] 向運華,孫穎,胡良.企業年金發展分析[J].保險研究,2007,(9).
[4] 辜毅,林義.我國企業年金可攜帶性問題探索[J].保險研究,2009.
[5] www.chinainsurance.com.
[6] www.national.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