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被人稱作才子,通常是一件比較愉快的事情,這說明你的智力水平和業務能力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還因為才子常和佳人聯系在一起,即使在開玩笑的時候被亂點鴛鴦譜,才子們嘴上說“瞎掰、瞎掰”,心里也會有小小的成就感。
但現在世道變了,很多人已經不喜歡被人稱作才子了。去年有一次出去采訪,當地電視臺一位領導向我這樣介紹臺里派來陪同采訪的一位年輕的部門負責人:“這是我們臺有名的才子。”要是換成我,這樣被領導當眾夸獎肯定得美上幾個小時,不料該才子卻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向領導告饒:“您以后千萬別叫我才子了,我還想進步呢。”
當然,大家都明白,說想進步,字面上的意思是勇于挑更重的擔子,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字面下的意思是:我還等著被提拔呢。
這番對話隱藏著這樣的邏輯:如果你常被稱作才子,潛在的意思是:你是一位業務骨干,但政治上不成熟,或者缺乏領導力。不適合擔當領導職務,更適合沿著專業的路徑發展。在這種語境下,才子的確不是一頂人人都愿意領的高帽,尤其是對一些真正有抱負的才子。這個時候心里會說:你才是才子呢,你們全家都是才子。
誰是才子呢?屈原是才子,一曲《離騷》成為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司馬相如是才子,好讀書,善彈琴,風流灑脫。司馬相如彈奏吟唱《鳳求凰》,“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曹植是才子,有謝靈運“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的評價。李白是才子,“詩仙”詩風豪放飄逸,氣勢雄渾瑰麗。柳永是名副其實的風流才子,出沒于青樓,與妓女交歡,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看看這些經典才子,或懷才不遇,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或風流浪漫,抱得美人歸。這是古代才子的基本概貌。
再看當下,當你被別人稱作才子的時候,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你有好的教育背景,畢業于名牌大學,專業知識淵博;二、你腦子好使,主意多,反應快,素質高,堪當大任;三、你是一個只會說不會干,理論強于實踐,書生氣十足的呆子;四、你就是一文藝青年,不務正業,酸文假醋,百無一用。
不管是褒義還是貶義,才子的突出特征是學識上的鶴立雞群,思想上的鋒芒畢露,行為上的特立獨行。
北大是一個出才子的地方,同樣是名牌大學,清華畢業的被冠以才子的就不多。原因可能是清華的學生大多數符合鶴立雞群的特征,但鋒芒畢露、特立獨行的特征并不十分明顯。
前些年,北大出了一位才子,名陸步軒,本來做公務員,后來下海,大業未果,窮困潦倒,以賣肉為生。就憑當年能夠考入北大,陸氏自然不辱才子的名號,后來遭遇事業坎坷,畢竟也可以“看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但在媒體的報道中,“北大才子”卻是一個言必提及的標簽,里面的用意十分“陰險”。2008年,北大又出一才子,名范美忠,地震中丟下學生徑自逃生,之后撰長文披露逃生前后心路歷程,言即使母親遇險也無暇顧及,并冠以自由之思想,引得輿論大嘩,亦有不少媒體將“北大才子”的標簽貼于范某背后。兩位北大制造的才子既出,難怪有人避才子稱號唯恐不及。
商業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大多數人被鑲嵌在一個個組織機構內。不管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司企業,那個地方都叫做職場。職場的意思是一群人在一起創造價值。在人多而且需要互相協助的地方,鶴立雞群是被鼓勵的,而鋒芒畢露、特立獨行一定會給組織的運轉帶來負面的影響。在任何組織機構里都需要把“才子”改造成“財子”!才子的“才”可否轉化為生產力才是衡量才子的唯一標準。
而才子恃才傲物,常常不把領導放在眼里,這更成為影響才子成長的必然障礙。如果把碰到胸懷無限寬廣的領導,作為自己成長的先決條件,才子們的命運早就被決定了。
一般來說,年輕的才子是可以被容忍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才子的稱呼就不斷貶值,如果已經成為業務骨干而依然被強調你是一個才子,那就需要警惕了。當有人有意識地不斷強化你的才子特質,你要小心這個人了。
你屬于哪一類型的才子,既取決于你是一個什么段位的才子,也取決于說你是才子的人是誰,還取決于你在什么樣的地方供職,在哪個崗位上高就。在職場,比才子聽起來更悅耳的那個稱呼是“干將”。(摘自《月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