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經濟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掀起的低碳化潮流中,我國應走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即提升低碳能源戰略地位,構建新型能源結構;推進低碳技術進步,打造低碳技術體系;優化經濟結構,構筑低碳產業體系;推進低碳制度創新,確立低碳發展制度體系。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12-0049-04
低碳經濟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①。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2009年9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講話中指出:今后,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②。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掀起的低碳化潮流中,我國應走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依據低碳經濟發展規律和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應確立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其發展體系就是提升低碳能源戰略地位,構建新型能源結構;推進低碳技術進步,打造低碳技術體系;優化經濟結構,構筑低碳產業體系;推進低碳制度創新,確立低碳發展制度體系。
一、提升低碳能源戰略地位,構建新型能源結構
低碳能源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所謂低碳能源就是一種含碳分子量少或沒有碳分子結構的能源。它屬于一種清潔能源,突出的是減少CO2對地球性的排放污染,同時也對社會性污染排放的減少。發展低碳能源不但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發展趨勢,而且也是我國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低碳能源、綠色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光能、風能、潮汐能、水能、沼氣、核能等低碳能源。大力發展低碳能源、綠色能源,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環境下,可以形成許多新興產業,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擴大就業面,提高就業率,這對克服經濟衰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可以說,發展低碳能源已成為我國今后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中國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利用取得長足發展。2009年水電裝機達到1.9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風電裝機連續4年翻倍增長,超過22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三;2010年預計突破3000萬千瓦,將位居世界第二。上海東海大橋建成了亞洲第一座100兆瓦海上風電場。我國核電占整個電力裝機比重偏低,但在建23臺、2540萬千瓦,占世界在建57臺機組的40%,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沼氣年產量約130億立方米,均居于世界前列,如此等等③。但從發展要求來看,我國還應加大力度,堅定推進低碳能源、綠色能源的發展,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④。
我國今后能源結構優化戰略的方向,就是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展,使其成為中國能源的綠色支柱;中國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就是要由補充傳統能源地位提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之一的戰略性地位。因此,要加快發展核電,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優化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方向。具體來說:一是加快發展核電。核電是清潔高效的能源,污染少、溫室氣體接近零排放,是有效優化能源結構的優先選擇。我國核電裝機只占電力總裝機的1.3%,世界各國核電站總發電量的比例平均為16%,法國、日本、美國等國的比例更高,因此我國核電發展潛力很大。要加快沿海地區核電建設,穩步推進中部缺煤省份核電建設,構建我國核電自主創新體系,推進現代核電工業體系建設,穩步提高核電占一次能源供應比重⑤。二是積極發展水電。我國水電資源豐富,而且只有24%開發程度,發展潛力巨大。要在科學規劃、妥善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水電開發建設。三是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通過開展大型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推進風電優惠價格政策等措施,加快建立我國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體系。重點建設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三個1000萬千瓦級的大風場,打造“風電三峽工程”。四是推進生物質能產業化發展。加快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新型能源化等綜合利用,在生物質資源豐富地區因地制宜建設以秸稈為燃料的發電廠。尤其要加快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農村沼氣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建設,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統籌城鄉能源發展。五是積極推進太陽能發電和熱利用,在偏遠地區推廣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建設小型光伏電站,在城市推廣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建設太陽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房和太陽灶。六是積極推進地熱能和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推廣滿足環境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供熱水和地源熱泵技術。
二、推進低碳技術進步,打造低碳技術體系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世界各國競相加速研發低碳技術,改變傳統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型社會。當前,世界經濟尤其是我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低碳技術整體水平落后,自主創新與技術儲備不足,關鍵設備制造能力差,低碳產業體系薄弱。因此,強化科技創新,推進低碳技術進步,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出路。
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低碳技術總體上可以分為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3個類型。減碳技術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無碳技術是指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去碳技術就是指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CCS)技術。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依靠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等低碳技術體系的重大創新的形成,來催生集群式的產業發展。只有通過在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恢復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尋求低碳技術的重大突破,推動低碳產業的新產品、新產業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低碳經濟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適當儲備的原則,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提升產業低碳化水平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逐步建立節能減排、清潔能源、自然碳匯等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體系。集成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建立低碳技術開發利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為產業低碳轉型、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當然,強化科技創新,推進低碳技術進步,要基于現有低碳技術發展水平,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優先發展先進實用低碳技術,推進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和培育新興低碳產業,加快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要突出重點,加強應用,選擇高耗能產業和新興產業加速推廣一批重點低碳技術,培育壯大低碳技術集中區,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低碳技術區域發展體系。要堅持遠近結合、適度超前原則,遵循低碳技術發展的路線和層次,發揮低碳技術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促進新興低碳產業集群的發展;著眼于中長期發展戰略,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儲備,滿足未來發展需求。要堅持積極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原則,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減少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依托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提高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著力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低碳技術。尤其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生物固碳技術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關鍵技術的交流合作,推動發達國家和我國的技術開發與轉讓,共同構筑低碳能源資源和低碳技術合作平臺,形成互利共贏、技術共享、資源集成的局面。
三、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構筑低碳產業體系
在世界低碳經濟發展大潮中,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呈現出不同的重點發展方向與領域。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進入后工業信息化時代,傳統工業已經萎縮,發達國家的碳排放70%主要存在于消費領域。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以機械制造、冶金鋼鐵、石化、建材、電力為代表的具有重工業化特征的高能耗、高物耗產業占整個制造業70%以上,資源環境和節能減排壓力巨大。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減少碳排放的主要壓力在生產領域。大幅度降低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是我國中近期內發展低碳經濟、減緩碳排放的核心任務。其發展方向,就是要把發展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銜接,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與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相統一,推動我國經濟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高碳型產業增長向低碳產業化發展轉型。
一是推動“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轉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應加快太陽能、風能、核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等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對于“高碳”產業,應通過產業政策調整,鼓勵高碳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以技術進步帶動整個產業升級;應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增強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還要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強制淘汰高碳產業的落后產能。
二是發展壯大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模式。應以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先進產業制造園區、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及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為載體,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低碳服務業比重。服務業是綠色產業,占用能源少,資源消耗低,創造的是綠色GDP。基于這一認識,應制定和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加快推進商貿、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房地產、餐飲、技術咨詢等服務業的發展,減少國民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
四是大力支持林業等碳匯產業的發展。碳匯是指森林等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與能力。全球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⑥。因此,應大力發展林業,并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森林碳匯能力等等。
四、推進低碳制度創新,確立低碳發展制度體系
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關鍵是制度創新和政策法律的支持。為此,需要各方面進一步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政策條件,加強宣傳引導,推廣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注重綠色低碳經濟領域的立法、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支撐體系。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出臺新型產業的傾斜政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節能環保等現代的新型技術,培育綠色市場,實施綠色采購,發展綠色貿易,爭取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率先取得突破,積累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一些經驗。總之,應綜合地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手段,為在新時期、新階段實現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樹立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形成良好的社會發展氛圍。應從觀念更新上推進低碳經濟,把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融合到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切實貫徹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途徑的思想,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措施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實現科學發展,更好地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尤其對于企業,要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尤其應大力開展低碳宣傳,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確立建設低碳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合力。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規劃。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并把相關目標整合到“十二五”時期各項規劃和政策中去。應加強部門、地區間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共同促進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全球資源資產配置方式的轉變。
第三,制定并實施低碳經濟發展的試點及推廣工作,探索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應制定并推進區域性低碳性社會試點工作,在全國建立一批低碳社會實踐區、低碳產業實踐區、低碳經濟區、低碳城市實踐區,積極爭取國際組織擴大中國低碳城市試點。通過低碳社區、低碳商業區和低碳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以促進低碳技術的應用,帶動低碳經濟的發展,為在全國建設低碳社會、低碳城市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低碳產業可以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先行試點,選擇作為中國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同時,積極構建“低碳經濟發展區”,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國家重點能源基地,選定典型城市進行試驗試點,尋求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⑦。
第四,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和科學的制度安排,是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的必然要求。要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從制度上為企業節能減排創造條件,為企業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穩定的減排支持環境,同時,還應建立稅收優惠、融資優惠等激勵機制刺激和引導企業增加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入,或者通過對研發資金的重新分配,來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交易制度,建立全國范圍的以碳基金、生態補償基金為主要內容的碳平衡交易制度,確保碳交易工作的有序運轉。
第五,建立健全適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應盡快制定并推出各種低碳經濟法規,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法律保障。應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確立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等相關法規,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
第六,加強行政法律的實施。應將推進低碳經濟的相關政策法規納入國家的規劃、政策和工作體系中,循序漸進,保證推進低碳經濟政策法規的有效實施,促進低碳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具體來說,應綜合采取激勵性和約束性的手段,引導、支持企業在低碳經濟領域積極投資,參與開發清潔能源和技術;加強監督檢查,完善準入制度,對名錄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業和技術堅決取締,維護法律的權威;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⑧。及時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勵措施,靈活運用金融、稅收、投資傾斜、項目扶持等優惠措施,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 孫京:《低碳經濟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先驅論壇》2010年第16期。
② 胡錦濤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09年9月23日。
③ 張國寶:《中國低碳能源多項居世界前列》,《中國新聞網》2010年7月3日。
④ 諸江:《生態損害的社會化救濟研究》,《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3期。
⑤ 張國寶:《科學發展:電力工業贏得挑戰的根本路徑》,《求是》2009年第4期。
⑥ 李旸:《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城市發展研究》2010年第2期。
⑦荀守奎:《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及其基于公共產品視角下的資金渠道創新研究》,《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3期。
⑧汪來杰:《地方政府體制的重構——以服務型地方政府為分析視角》,《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2期。
作者簡介:黃家順,男,1965年生,湖北鄂州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