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真正“下3D之海”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國際上3D電影的發展狀況,汲取先行者的一些寶貴經驗
近兩年,隨著3D成為全球電影界的熱門話題,相關技術服務提供方也越來越多。例如今年上海電影節上,來自美國的比可蒙多公司(Pixomondo)就吸引了不少目光,這家曾參與《2012》等好萊塢大片后期、特效工作的企業目前在北京、上海都設有分公司。比可蒙多上海公司的總經理馬克(Marcus Roth)表示,公司現在已能提供針對3D的后期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3D領域的技術服務漸趨豐富,但現有的技術支持大多集中于后期,前期拍攝等領域所需的專業服務依然欠缺。
對于相關經驗匱乏的華語電影來說,現階段最理想的3D技術解決方案無疑是一個囊括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的制作全流程Pipeline(管道)。然而歐美業界對此的答復卻不樂觀。IMAX公司圖像技術副總裁周子衡在3D方面經驗豐富,在他看來,前后期打通的3D制作模式在理論上可行,但不符合北美電影工業的既有慣例,“好萊塢流行后期、特效制作模式無限分包,一個總包公司會把項目發給其他很多公司。”美國科納集團的總裁艾瑞克·愛德米茲也表示,由于3D發展剛剛開始,美國目前也尚未出現完整的3D Pipeline,“卡梅隆拍《阿凡達》也是自己邊拍邊搭的技術班子。”
愛德米茲認為,做特效最重要的不是設備而是人才及經驗,“學電腦不難,難的是藝術經驗的積累。”馬克也介紹說,很多接觸比可蒙多的3D項目都希望其能幫助介紹相關的前期人才,特別是有經驗的3D攝影師,但問題在于“這個圈子現在實在太小,公司目前接手的3D后期業務主要還是以歐美項目為主,還沒有承接亞洲項目……相信過兩年情況會好一些。”
兩種選擇,兩個方向
缺少完整的3D解決方案無疑增加了“外行”進入的風險,而專業人才和相關流程方面的成熟度不足也造成目前3D電影制作層面的運作難以明晰。
例如對于投資方最關心的問題:一部影片的3D化究竟需要增加多少成本?對此,專業人士也無法明確報出數字,因為不同質量、類型以及采取不同方式3D化的影片,成本差異非常大。惟一可以明確的是:作為新生事物,3D電影的制作目前仍耗時耗力。
除了《阿凡達》,早些時候的《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也被3D 業界屢屢當做話題,不同的是這是一個負面案例。《諸神之戰》選擇的是比較便宜的一種3D化方式——2D向3D的后期轉制。該片通過Prime Focus公司在印度完成后制,追加成本約為500萬美元。此類后期轉制的核心工作是把2D拍攝的畫面素材用電腦分成不同的圖層,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6個月。《諸神之戰》算做得快的,也花了10周,且最終的質量和結果很不理想。對此,周子衡說了句公道話:現有技術條件下,“說實話誰也沒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做出理想的3D效果。”
確實,目前的3D實現方式基本也就這兩類:一種是《阿凡達》這樣用特制的3D攝影機拍攝成的;另一種就是《諸神之戰》之類,將前期拍攝的2D素材在后期處理時通過技術轉制為3D,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偽3D”。
雖然名頭不好聽,但“偽3D”現在很有市場,“比如《星球大戰》這樣的經典老片,要做3D版只能通過轉制。”此外,后期轉制的優勢在于基本不影響前期拍攝,如此一來,能大大壓縮預算。其實即便很多全3D電影,也不是所有鏡頭都是用3D攝影機拍攝的,總會有部分鏡頭是用2D拍攝,這部分內容在后期同樣需要轉制,“因為有些場景不可能實拍出來。”
2D轉制3D這一偷梁換柱的方式看似便捷,但其技術和流程中存有很多變數,而且隨著影片類型和畫面復雜程度的不同,轉制成本和工期差別很大,因此“在前期制作預算時往往難以準確估計這部分的費用。”馬克說,這也是為什么公司在做3D項目時需要按實際的工作時間收費。
相比后期轉制,前期就用3D攝影機拍攝無疑能實現保證影片具有更好品質,但成本壓力會隨之增大。周子衡說,僅就前期拍攝而言,使用3D設備拍攝,成本相較2D設備大概會增加20% -30%,“這還只是一般情況,實際上這個增幅還會因影片和導演要求的不同會有可能變得更高。”
前期用3D拍攝能給后期制作換來大得多的空間,馬克旗幟鮮明地支持3D實拍,因為“能省很多事,后期人員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藝術精加工上”——省事自然就能省錢。另一方面,后期雖然有節約,但當3D拍攝的素材進入特效制作與合成階段時,又會有新的難題出現。
華語片的難題
除了3D制作中目前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國內制作做3D還需要考慮自身特有情況。例如就成本而言,相比前幾年耗資數千萬美元的《赤壁》和《投名狀》,當前的華語大片更多選擇了戰略收縮,把市場重點放回了華語和亞洲市場,制作成本上限也回到了1000萬-1500萬美元。因此,現階段華語電影做3D的另一大挑戰是——開拓出新的海外市場之前,能否盡可能地在既有預算內制作出效果能被多數觀眾接受的3D作品。
1000萬-1500萬美元的預算范圍做3D似乎有可能。比如2009年的低成本3D電影《血腥情人節》(My Bloody Valentine)和《絕命終點站4》(Final Destination 4),票房均有不錯表現,尤其是前者,1500萬美元成本換來過億全球票房。
美國科納正在和上海奇跡影業合拍的《金礦》(Golden)的成本也僅為500萬美元——當然,前者的技術無疑為項目節省了一大筆開支。愛德米茲認為,3D絕不僅僅是特效型超級大片的專利,“不能一提3D電影就只想到《阿凡達》。”
在好萊塢以外,各國電影界最近兩年的3D項目大多也是在既有預算空間和拿手類型領域以嘗試。例如恐怖片就是當前3D在低成本領域的一大方向。愛德米茲表示科納最初與中國合作方接觸時,對方首先是提出了一個中國題材的項目,但考慮到實現所需的技術、成本以及市場回收的現狀,雙方首次的合拍還是選擇了驚悚、恐怖片的方向,“因為這個類型的影片能在其他的很多國家銷售。”
在華語電影界,武俠、功夫片的3D化最被業界看好。但不容忽視的是,3D電影的類型、技術、成本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格外緊密——之前《蘇乞兒》作為武打類型片, 3D化嘗試并不成功。此外,不同類型的影片3D化的成本差異很大。在馬克看來,動作電影3D化的技術難度還是比較大,“《英雄》和《臥虎藏龍》這樣的電影,畫面很復雜,加上角色和攝影機的運動很多,這些都會給后期和特效處理增加難度。”周子衡雖有不同意見——“這個問題很復雜,動作片的轉制并非一定很難,全是固定長鏡頭的片子轉3D也未見得簡單”——但他也認為現階段無論是3D實拍還是后期轉制,此類型的影片要想在既有預算內實現較為理想的3D效果,“有很大難度。”
對內地電影而言, 3D關乎技術和成本等的種種難題無疑增加了進入難度和風險。面對目前的難題,導演何平認為,華語電影“與其跟在后面死學,不如請能人來做。”星美集團董事局主席覃宏也認為,在現有技術和成本等條件下,做3D最好的選擇是合拍。合拍不僅能夠緩解投資成本和市場回收壓力,也能夠促進技術交流與普及。星美目前正在與法國合拍一部3D動畫電影,“就好像開餐廳,現在先開家加盟店跟著學,然后再開自己的品牌店。”
目前國際上3D合拍空間很大。愛德米茲表示,相比好萊塢大片廠,科納這樣的技術型企業更希望與中國、印度這樣潛力與市場巨大的國家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