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上海電視節有一場關于偶像劇的討論,有大陸的業內人士認為大陸偶像劇“感覺”不對,特別傻,像蒙中學生的;而臺灣業內人士則認為,偶像劇里的感情其實特別真,關鍵是你要相信愛情,活出詩意,那么把你慣常的生活過成偶像劇也未嘗不可。
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流星花園》會紅,甚至《丑女無敵》會火,而我等早過了青春期的成年女子也會端坐在《海派甜心》前,跟著傻笑,陪著開心,看劇中愛情被放大后的力量,就像覬覦我們得不到的優樂美奶茶式情話。
《海派甜心》的劇情是現在網絡小說的流行模式:純情少年初嘗戀愛滋味,卻因為失戀而變成囂張的海派王子,于是展開情感復仇計劃,可明明想要折磨你卻又停不下對你的愛,海派王子和甜心皇后要經過怎樣的愛情考驗才能面對內心的感情?
乍一看就知道是個簡單得不得了,卻又故弄玄虛得不得了,超級胡編亂造空穴來風的青春偶像劇:男孩多金,女孩多貧,由打相識,車禍失憶,隱瞞身份,誤解報仇,終是斗不過心里一個情字……
可見《海派甜心》應用的仍然是常規的偶像劇公式,玩的是“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最愛的人,那個人卻不認得你”的悲情邏輯,與“你既然能夠為了薛海,拒絕等了你十年的我,就應該相信薛海絕對值得你等他更久”的煽情原則,不過,常識之下,仍然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所以臺灣的收視冠軍絕不是浪得虛名。
偶像劇就像是童話夢境,小心翼翼或者大張旗鼓地替所有愛做夢的男女實現夢想。它的邏輯是情感邏輯而非社會邏輯,所以,喜歡它的觀眾只會關心它的情感發展,而不會在乎要不要愛,為什么會愛,更不消說丟了一個“頑皮豹”就代表不要一個人的簡單邏輯。我們已經習慣了強調道德感與合理性,而這恰是大陸偶像劇的一個誤區。因為這種依附在全劇設計中的邏輯性和知識性如果不去掉的話,美感是很難做出來的。
柴智屏不愧為“偶像劇之母”,美麗的畫面,養眼的主人公,緊湊的敘事,還有不得不說的另一個亮點——恰到好處的特效渲染,使氣氛的營造充滿卡通情趣:比如達浪的大姐可以“包租婆”似地發動“飛輪腿”來追小弟;寶茱姐兇神惡煞地走來,身后踩著一襲烏云;吻戲中兩顆心會合二為一發出砰砰聲;連劇中上了年紀的大姐通篇表演都充滿卡通特點,夸張而有趣,看的時候就像在享受力道恰到好處的按摩。
當身邊越來越多的師奶們也在議論《海派甜心》時,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都說偶像劇不接地氣,其實成功的偶像劇都接了最高明的地氣,那便是直抵人心深處的夢想。就像每個女孩其實都希望有心愛的人送她一杯優樂美奶茶,愛的滋味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