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個行業越呈現一窩蜂現象時,就越是該冷靜的時候。
據悉,如今中國內地大凡有些錢的人或公司,都在捧著錢要搞電影了。
當某個行業越呈現一窩蜂現象時,就越是該冷靜的時候。前些日子,剛剛才從金融風暴中喘過一口氣的美國金融界又說要推出“具有創意”的“電影期貨市場”,就看誰押注押得準了。乖乖,華爾街人真了不得!
都是《阿凡達》惹來的?都是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瘋狂猛漲惹來的?
前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最能準確預算到能賺大錢的電影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卡梅隆。他真是拍一部賺一部。所有銀行家都巴不得要成為他的老友(不止只是朋友);后者,絕對是。因為中國人往往有過猶不及的思維慣性:房地產熱了,熱錢就往房地產去。股市熱了,熱錢全往股市上押。樓市不行了,股票大跌了,但大蒜貴了,于是熱錢往嗅著大蒜味撲過去。后來,聽說綠豆好好賣啊,又像魔幻電影畫面那樣,一眨眼功夫,好多好多的錢又住一粒粒小小的綠豆砸去……現今,又有人看見電影業興旺,電影院大排長龍,觀眾好像急著把錢往售票窗里扔,于是乎,有人覺得捧在手里的錢燙得不行,趕緊要往電影里扔。
且慢!這只是一陣虛火罷了。是的,應該給中國電影潑潑冷水。今年內地電影票房猛增,是因為《阿凡達》,僅這部影片就占去中國內地上半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一。問題是,《阿凡達》僅此一部。嚴格而言,中國內地電影及市場仍處于不健康狀態,所謂的“大片”占據最好檔期,而中小制作則只能任由擺布。表面看來這是“市場說話”,但因為中國內地市場沒有細分,“大眾”電影與“小眾”電影之間形成不了區隔,大、中、小片都往主流院線趕,中、小片肯定受到冷落。而成熟的電影市場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內地電影市場到現在還未曾進入“微調”階段,因為仍很熱。要不,熱錢就不會陸續進來。所謂微調,即有沒有從“主流電影”中派生出一些可能是屬于非主流(亦即小眾電影)氛圍?也就是電影文化培育而不僅僅是消費?我們的電影院經營者是否都具有對電影票房之外的認知?是否有意識地培育哪怕是類型電影里面的新生力量?這種力量可能會集團式(或群體性)地出現嗎?我們的發行機制是否能夠對壟斷性結構進行改良(未必就是一下子改革,特別對進口電影方面)?等等。
一刀切式的激進性改革不可能的時候,就更應當注意到這種“微調”的可行性。否則,“突然”有了大把錢的行業由于遭到“過熱”情況時,又會“忽然”有大把錢退出,進而產生互動性負面作用。這是需要警惕的。因此,當熱錢涌進電影圈時,我們需要警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