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路了,就最好別想著回來。馬丁·斯科塞斯和大衛·林奇終歸只有一個,并且還需要稍微對勁的土壤——我指的是觀眾與媒體的理解力,還有健全的院線機制。
近期華語電影無大作。能看到的消息里,倒有一些跟“第六代”影人牽手商業片的話題有關系:王小帥似乎在低調的介入,賈樟柯則相對高調的宣稱,商業、文藝可以兩不誤,自己隨時都可以回歸“文藝”的本位……
事情真要像賈樟柯說的那么容易就好了。在一個社會和行業分工都日益明顯的時代里,“通才”正在各行各業里迅速地消失。好編劇再也當不了好的小說家,好畫家再也不可能像達利那個年代一樣,去給希區柯克級別的導演作美工。谷克多式藝術家的時代早就一去不返了,斯皮爾伯格拍了《辛德勒的名單》依然只是票房大師,羅伯特·澤米基斯的《誰陷害了兔子羅杰》《阿甘正傳》已經很實驗、很人文,但他還是要被歸入商業片導演的行列。不是國外電影影評人太保守太有偏見,而是規矩不能亂。當然他們也聰明,為了安撫那些跨界的導演,面對面時會說“電影只要好看就夠了”。問題是,“好看”本身就是一個有著不同內涵和理解的彈性概念。
大師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無論是今天面對票房的誘惑,還是幾十年前面臨“任務”的高壓。電影是個跟資金、權力緊密相連的行業,導演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不少還是出身于貧寒之家的普通人,誰不想通過自己的技能,自食其力去改變自家原先所處的階層,誰又不想調動數千萬乃至數億資金,去銀幕上畫一個巨大的、人人都能看并議論的“夢”?順應時代的張藝謀想超越規矩,走出條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他做到了,奧運會開幕式和《千里走單騎》都挺好看,只是后者作為電影,又退回到了第五代之前的內地電影層次。只有在這種時候,人們才會在回首中發現:當年的謝晉了不起。更早的鄭君里了不起。再早的孫瑜、費穆更加了不起。
一種醉心于盈利的創作思路,一個流行著“香港甲+臺灣乙+內地丙+美籍丁”的建組公式,這樣的機遇能給一個有潛質的導演,提供怎樣的鍛煉與提升機會?我很懷疑?;ù箦X當然是有快感的??杉幢闶求@世天才,一旦因為花錢花砸,就再也回不到臺前了,連回來導演低成本片子的機會都微乎其微。大衛·格里菲斯怎么樣,奧遜·威爾斯怎么樣,凱文·科斯特納又怎么樣?再想想戈達爾、侯麥、肯·洛奇這些名字,他們為了延續自己的創作生涯,總會盡可能抑制著大投資對自己的吸引。平凡如賈樟柯等,又真能回來嗎?其實從《小武》一跨進《站臺》,就已經回不來了。
既然上路了,就最好別想著回來。安心徹頭徹尾去做個新寧浩、新朱延平或新王晶吧,馬丁·斯科塞斯和大衛·林奇終歸只有一個,并且還需要稍微對勁的土壤——我指的是觀眾與媒體的理解力,還有健全的院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