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越來越受到重視,異域旅游稱為眾多游客外出的首選,感知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習俗等等已經成為現今旅游消費的主流。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旅游經濟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旅游形成對外進行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
一、隆安縣雁江鎮的旅游資源現狀
“雁江鎮位于隆安縣北部,全境呈長方形,東西走向,東西橫距18公里,南北縱距9公里,總面積117平方公里。”全鎮人口將近3萬人,主要有漢族、壯族、瑤族,壯族超過98%。該鎮擁有獨特的騎樓文化;濃厚的打鐵文化;誘人的美食文化和秀麗的自然景觀。民國23年《隆安縣志》載:隆安‘木井有七,潭利一、潭宏二、潭色二、潭念一、立岜一。’經查今尚存5個:潭色屯2、潭念屯1、潭宏屯1.立岜屯1。前四個在雁江鎮福顏村,后一個在楊灣鄉西安村。”現今雁江鎮福顏村潭宏屯的木井保存尚好,水質清冽,流淌不息,村民至今還飲用。雁江鎮坐落于右江河畔,有豐富的水資源,每天都有船只在渡口接送河對岸的村民來往穿梭,成一道風景線。在下游攔截建成的金雞灘水電站,使雁江鎮邊的右江河水域成為主要的儲水庫區,水面廣闊,歷年端午節,隆安縣都在此舉辦賽龍舟。
二、雁江鎮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1.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不足
雁江鎮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稻作文化、打鐵文化、騎樓文化、自然景觀文化、歷史文化等等,但是為外人所知的不多,在網絡上,有網友稱為這是一個被遺忘了的古鎮。雁江鎮是一個壯族聚居區,壯族本身是一個有獨特文化的民族,文化內涵也十分的豐富,但是這種獨特性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被人所遺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手工打鐵技術也受到強烈的沖擊,80、90年代的紅火的打鐵文化逐漸衰落。
2.政府部門關注力度不足
隆安縣內相關領導部門班子,曾就雁江鎮利用金雞灘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良好機遇提出建議,一是規劃建設江邊花園,二是利用雁江鎮作為儲水的住庫區,開發水上樂園,結合古鎮騎樓優勢,形成配套的旅游觀光產業。但直至現在,沒有形成具體的方案落實,雷聲大雨點小。雁江鎮塘埠屯70歲老人何馨祖告知筆者,解放前后,快到春節的時候,在江邊碼頭,買賣蔗糖和青菜的真是人山人海,現在是寥寥無幾了,對于政府部門利用水資源進行開發,雖說搞水上樂園,但是地處偏僻,沒有人來。雁江鎮那瓜屯打鐵文化濃厚,但排斥外來人進行采訪宣傳,究其原因是,當地人認為記者都是為政府說話的,只說好話。
3.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2010年端午節的龍舟比賽,人山人海,但是停車卻是一個難題,狹小的街道,車輛進出困難,車輛停放只好借用當地中學的操場空地。雁江鎮作為古鎮,街道保留以前的風貌,但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交通、住宿、通訊等相關服務尚未跟上。到其它景點的車少。與旅游觀光相關的配套設施欠缺。騎樓作為商業和住宅一體化的建筑,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部分樓是擱置不用的,可利用空閑的騎樓開發有當地特色的農家旅館。
4.旅游資源缺乏規劃整合
雁江鎮的旅游景點豐富,但是缺乏進行統一規劃,分布零散。隨著近年雁江鎮在端午節時舉辦龍舟比賽,借此賽事不少游人來到小鎮,但是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屹立于小鎮上的騎樓、古道、流水等等,但是對小鎮的其他資源如西秀山、孔明井、示范農業田那文化稻作基地等知之甚少,沒有形成系統化的觀賞旅游線路,使該鎮的旅游的整體形象不夠鮮明。
三、對雁江鎮以民族文化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的策略
1.加強政府在民族旅游中的調控
鐘敬文指出“民俗大多數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其中糟粕和精華都有,如何利用旅游展示民俗,吸引游客,宣傳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對民族旅游開發中,政府部門要加強調控,起牽頭作用,既要繼承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國家政策的解讀已經方案的設計落實要與時俱進,可設立專門文化組織機構對傳統文化進行開發。
2.圍繞特色文化為中心發展旅游經濟
特色文化是民族旅游中的一個亮點,也是民族旅游必不可少的靈魂。“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資源的規模、品味、特色和開發水平,不僅決定了其吸引異域旅游者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實現跨地區旅游聯合,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因此,特色文化是民族旅游中的支柱,在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挖掘出雁江鎮的壯族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等增加自然景觀的文化內涵。對騎樓建筑進行修繕保護,并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3.加強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
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不僅僅是拓展民族旅游文化的一種方式,也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的良好途徑。把用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手工藝品和地方資源挖掘出來,也可根據游客的心里創造出符合對方審美需求的小物件。對騎樓建筑進行保護和開發,樓上可設計為農家旅館,不僅滿足游客的居住體驗,也加長了滯留的時間和消費空間,帶動了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
4.轉變觀念促進民族旅游可持續化發展
古語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現代社會飛速的發展,不可坐著等游客主動來臨,應主動出擊。發展旅游經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充分調動各種力量進行宣傳,可通過網絡、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途徑進行宣傳。通過政府主導與當地人的配合,協調規劃發展,形成全方位、多樣化的宣傳活動。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開發要取之有度,不可竭澤而漁,民族旅游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是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弘揚和民族聚居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推進民族共同體和民族社區的發展,增進不同民族間實現平等和本民族后代的利益,能保障民族旅游長遠發展的旅游方式。”
參考文獻:
[1]隆安縣志[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9
[2]隆安縣志[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610
[3]轉引自徐贛麗.民俗旅游與民族文化變遷:桂北壯瑤三村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
[4]黃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69
[5]鄧永進: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