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有資產私有化的浪潮,分析其成敗原因,并總結了私有化的經驗教訓。在闡述影響我國國企存在因素的基礎上,初步探討國企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 國有企業 私有化 國有資產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國家掀起私有化浪潮。發達國家國有資產私有化改革雖然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但總體上比較成功,其關鍵在于:
1.符合其資本主義發展傳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多數發達國家奉行自由主義,崇尚市場力量。政府通過推行私有化的政策與其歷史傳統和社會心理相一致,從而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和社會合法性。同時,由于歷史的深厚積淀,發達國家采取的措施比較穩健成熟。
2.成熟的市場機制。首先,發達國家擁有發達的金融證券市場以及資本借貸市場;其次,比較完善的立法程序和財務制度,使私有化得到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再次,完善的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保證在國有資產出售過程中,政府的收入不會受到重大損失。
3.發達國家綜合實力強,改革過程中受到外界干擾較小,能相對獨立的根據國情實施相應政策。
而發展中國家并不具備類似發達國家的有利條件,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除少數國家外,大多數國家的改革基本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沉重災難:資本流向發達國家,國有資產流失;一些既得利益者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貧富分化拉大;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凸顯。
一、 國有資產私有化浪潮的經驗總結
總結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私有化的實踐,可以得出以下經驗:
1.私有化是工具,不是目標。私有化是國有資產改革的一種手段,不是唯一手段,也不是經濟發展追求的價值目標,更不是削弱政府必要職能的方式。
2.私有化進程應考慮所在社會整體狀況。不能脫離特定的時間、地域、國別、社會結構、發展程度和歷史傳統進行私有化。
3.國有資產改革不能簡單的“徹底打碎一個舊機器”,要循序簡介,通過切合實際的政策涉及、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通過累積效應發展及自己。
二、對我國國企改革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資產改革也逐步推進。國有資產私有化的呼聲甚囂塵上,我國理論界一般從狹義上理解私有化,認為私有化,一般是指所有權的私有化,在形式上表現為國有企業的出售或產權的轉移。其中,國企改革是國有資產改革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國有企業雖已經過一輪改革,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分歧包括是否應該實行私有化。
1.影響國企存在發展的因素
(1)歷史傳統。中國民眾大多受小農經濟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和臣民政治意識影響,在此觀念的作用下,民眾希望獲得穩定收入和社會保障以保證生存需要,而國企的政府成為保障社會正義和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具備存在的社會基礎。
(2)具體國情。首先,中國仍處在探索階段,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如果貿然實行國企私有化,有可能使國有企業被賤賣和國有資產流失;在私有化過程中官商勾結,進而導致權力尋租和政治腐敗;私有化后的國有企業由于缺乏監控和指導而面臨虧損。
(3)現實需要。國有企業為數量眾多的民眾提供就業機會。其次,市場失靈為國企提供了發展空間,涉及到國家安全的領域,國企需保持主導地位。此外,國企在應付危機和承擔民營領域承擔不了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品等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
2.我國國企改革的方向
綜上所述,我國國有企業有存在發展的合理性,但仍存在效率較低,市場競爭力弱;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在總結發達國家國有資產私有化改革的成功經驗和發展中國家改革失敗的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傳統的基礎上,不難發現,必須探索適合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才能使國企真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國企的政策性職能、戰略性職能因國企所處行業和領域以及我國實際所面臨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而不同。不區分國企的主要職能,而采取單一的改革模式,例如,私有化,會導致其管理體制、治理結構安排與其目標定位不相適應,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因而,不應該進行徹底私有化,而應根據具體國情和不同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職能,綜合利用私有化對國企進行相應改革,具體來說:
(1)完善國有企業管理立法工作。將國有企業的管理和改造應納入法制化軌道,保證國有企業改革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為國企改革深化奠定法律基礎。
(2)根據國企的經營目標加強對國企發展的整體規劃。在進行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企所在領域和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動態改造,健全國企的市場機制。
對于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行業的國企,制定專門法,按照公法人建立健全其法人治理結構,嚴格限制其經營范圍和資本預算約束,加強成本與定價監管,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
對于承擔戰略性職能的國企應通過專門立法對其進行改制,采取公法人治理結構,按照公法人治理結構要求構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預算管理體制。
對于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的國企則按照股份制改革思路,通過股份制改造等辦法,完成新一輪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實現經營權多元化。
(3)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一是解決由國企改革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以保障國企改革的穩步推進和社會穩定發展。例如:為改革后國企下崗人員提供就業、福利和醫療保障。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對國企實行間接管理。政府應減少對國有企業過多的行政干預,依靠社會職能部門和檢查、監督機構對國有企業實行間接管理。
總之,只有把國企的改革推到更高一個層次,才能造就人們理想中的“國進民也進”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促成制度創新的動力,提高企業效率,構建合理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毛 銳:國企改革與競爭策略的運用——撒切爾政府私有化改革的一點啟示 [J]. 探索與爭鳴. 2006(06)
[2]林光彬:私有化理論的局限[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