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網公司集約化管理、規范化運作、集中規模招標的有關文件精神,省公司系統的物資供應與管理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電網建設工程的主要施工材料全部采取了集中規模招標的甲供方式,有力保證了材料的及時供應和質量要求,有效降低了工程造價。但是目前甲供材料管理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1.法制意識不強
公司系統內的一些多經單位由于法制意識不強,往往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甲供材料可以通過溝通解決漏稅問題。目前,稅收管理部門對稅收監管十分嚴格,這樣做存在極大的涉稅風險。
2. 甲供材料管理不易受關注
大多數人認為甲供材料僅僅是一種實物,因而不太予以關注。大多數甲供材料涉及關聯交易,由于疏于管理,直接的后果將是虛增造價,可能產生嚴重的違法違規問題。
3. 未建立甲供材料管理制度
甲供材料管理涉及基建、技改、城網、大修、小型基建等各類專業工程,其管理橫跨多個部門。由于未建立甲供材料管理制度,各單位、各部門的管理各行其是,做法很多,加之考核、監督不到位,導致甲供材料的規范管理嚴重缺失,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在現行階段,甲供材料的賬務處理主要:建設單位在材料發出時直接按材料的實際購買價計入工程成本,施工單位在收到材料及以后發出材料時不做賬務處理,只在賬外登記管理,甲供材料部分不反映在施工單位的工程收入和工程支出中。從會計處理看,如果建設方將材料發出時,就直接計入工程成本,但實際上材料還沒有用于或全部用于工程,此時直接計入在建工程,會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而且,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和發出材料時,均不進行任何會計處理,不利于建設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對甲供材的使用和監督管理。所以,該結算方式下會計核算方法不符合會計核算的要求。其次,建設方直接將甲供材料計入工程成本,這樣就不需要施工方開票了。 新《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第十六條:“納稅人提供建筑業勞務(不含裝飾勞務)的,其營業額應當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設備及其他物資和動力價款在內,但不包括建設方提供的設備的價款。” 由于稅務機關監管的原因,這部分不開票的甲供材料,施工方也一般不會去主動申報繳納營業稅,而且建設方甚至在進行工程預算確定工程造價時,對這部分甲供材料就沒有提稅并入工程總造價。在這種會計處理方式下,施工方承擔了很大的風險。施工方是甲供材料營業稅的納稅義務人,如果稅務機關發現了問題,要求施工方補稅的話,施工方只有繳納,甚至還會承擔偷稅而被處罰的風險。無論和建設方如何處理,都必須就甲供材料繳納營業稅。
鑒于以上甲供材料存在的風險,應該從以下兩點把握好甲供材料的管理:
1.把好經濟合同簽訂關
簽訂不同的合同會影響企業的稅負水平,因此施工單位應盡量不簽甲供材料合同。由于甲供材料合同中甲方供應材料價值沒有計入工程直接費,降低了取費基數,從而使按照直接費取費的計劃利潤、營業稅及附加等取費低于預算標準。施工企業不僅得不到應得的工程結算價款,還有可能使施工企業多繳納營業稅及附加。
此外,營業稅稅法規定,建筑安裝企業承包建設工程建設項目,無論是包工包料工程還是包工不包料工程,均應按包工包料工程以收取的料工費全額繳納營業稅。
2.加強會計的基礎管理
為了加強甲供材料的管理以及避免稅收風險,通過完善賬務處理來避免相關風險是必要的。建設單位在發出材料時直接按材料的實際購買價格,借記“預付賬款”,貸記“工程物資”。施工單位在收到材料時按材料的實際購買價格,借記“工程物資”,貸記“預收賬款”,施工單位將工程物資用于工程時,借記“工程施工”,貸記“工程物資”。在該處理方式下,由于建設單位在發出材料時是通過預付賬款核算的,沒有進入工程成本,因此,施工單位應該按工程總造價(含甲供材料)開具建筑業安裝發票給建設單位。該種結算方式下的會計核算方法不僅避開了第一種結算方式下會計核算方法的種種弊端和漏洞,而且與第一種結算方式下的會計核算方法相比還是比較合理的,也符合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同時,建設單位在發出甲供材料時,不是將材料直接計入工程成本,而是按材料的實際購買價抵作施工單位的預付款,那么該部分材料成本最終只有通過施工單位開建筑工程發票才能進入工程成本,即施工單位必須將該部分材料價值并人營業額征收營業稅,這樣稅務部門就能很好地將甲供材料稅收問題納入監管的范圍,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雙方也就不能利用甲供材料來實現偷稅漏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