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要建中國式的低碳社會。中國要協調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作為一個碳排放大國之間的矛盾,要協調一個崛起的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大國之間的矛盾,要協調好作為一個崛起發展中大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中國式低碳社會的建設,就需要把這些矛盾處理好,要把全國人民都調動起來,共同地行動。
[關鍵詞] 低碳社會 中國式低碳社會 矛盾 行動
一、低碳社會的內涵
低碳社會是低碳排放為主要特性的社會,是指能夠產生低碳排放的社會。有一種觀點認為通過創建低碳生活,發展低碳經濟,培養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費意識的“橄欖形”公平社會是低碳社會。所謂社會結構向“橄欖形”的公平社會過度,就是考慮到在一個生存方式兩極化的社會里,是不利于解決屬于共同性面對的問題,反而會激化“生存排放”與“奢侈排放”的矛盾。像丹麥、瑞典等西方福利型國家的經驗表明,社會越公平,越容易造就一個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結構越合理,越能把低碳價值觀深入推廣下去。如在哥本哈根,政府大力修建自行車道,限制豪華型轎車的車道,這樣的政策能執行下去,就是因為社會結構屬于中等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形”社會。同樣,在日本,電動車及小排量車越來越受歡迎,也是由龐大的中低階層的力量所決定的。對于低碳社會是否能帶來“橄欖形”公平社會的產生,我們認為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過度性,因此,我們不同意將形成具有低碳消費意識的“橄欖形”公平社會看做是對低碳社會的很好的概括,進一步地我們認為倒可以嘗試性地設想具有低碳消費意識的“橄欖形”公平社會作為低碳社會的一種形式。從公平與否,可以將低碳社會劃分為不公平型低碳社會和公平型低碳社會。從社會選擇的主動性與被動性來劃分,可以分為主動型低碳社會和被動型低碳社會,主動型低碳社會是指對低碳社會的選擇是一種自然、主動地社會選擇的,而被動型低碳社會則是在國際社會外部壓力下被迫、被動性地社會選擇的。從歷史時間來劃分,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的低碳社會和現代的、當代的、未來的低碳社會。
與低碳社會的概括相聯系的還有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等。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對于這里的低碳經濟的概括,我們認為沒有注意到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低碳,而溫室氣體的排放的氣體卻不只是二氧化碳。再有低碳經濟相對于低碳社會,就其范圍和概括性而言,都沒有低碳社會更能反應現在的低碳趨勢。對于低碳生活,有一種觀點認為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們卻把減少二氧化碳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對這種觀點我基本上贊成,但是,不同意其將低碳生活不作為一種能力的觀點不認同,實際上可以將低碳生活看作是低碳社會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有助于低碳社會的普及與大眾性地建設,但是對于概括低碳的狀況與趨勢而言,不如低碳社會更有概括性和準確性。
二、國情決定的中國式低碳社會
低碳社會作為現在國際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低碳排放一是實現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即全球實現低升溫目標下的排放水平。目前較多討論的是450ppm、550ppm濃度目標下的排放水平,在這種全球排放水平下各國或各地區的低碳排放都要做出努力。二是各國或者區域在其自身資源和能力等條件下,采取盡可能大的努力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較低溫室氣體排放途徑。目前將上面兩者結合起來比較可行,要有共同的努力,但各個國家或地區根據具體國情等實現低碳社會的的時間等情況又會有所不同。
目前世界上提出的低碳的概念基本上是指在某一個時間達到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如日本和英國的研究機構提出的低碳社會,就是指2050年實現60%到80%的溫室氣體減排。日本政府已經于2008年7月份公布了到2050年的減排目標,采用了該研究的結果。一些城市如倫敦、巴黎、芝加哥等也提出了低碳概念,同樣也是設置未來年份的減排目標。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講,低碳經濟或者低碳發展應該是在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盡自己可能實現低碳排放。從長期來講,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目標支持全球最終實現將氣候變化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如2100年到2150年升溫控制在2℃左右。就中國而言,雖然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總是取得了小的積極進展,但環境污染卻越來越來嚴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總量最大的二氧化碳制造國。中國的排放主要來自燃煤的發電廠,在1996年到2006年間,中國的排放量翻一番。與之前十年相比,增加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這種趨勢似乎還要繼續下去。但這里有一個發展問題,西方在發展時期沒有受到類似的限制;中國也許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它的人均排放量仍然低于美國的水平;而且,目前全球變暖的情況主要是由于西方富國過去的排放,而不是由于中國。但是中國對于碳排放也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在2009年中國為推動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進展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中國為推動這次會議取得進展的一個最重要舉措,就是提出了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行動目標。中國政府宣布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標。考慮到從1990年到2005年,發達國家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26%,根據發達國家作出的承諾,到2020年這一指標也只會下降30%到40%。中國卻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到45%,這種努力也不與其他國家減排行動掛鉤。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一定努力。我們也可以將此列為中國式低碳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的國情決定了要建中國式的低碳社會。中國要協調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作為一個碳排放大國之間的矛盾,要協調一個崛起的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大國之間的矛盾,要協調好作為一個崛起發展中大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中國式低碳社會的建設,就需要把這些矛盾處理好,要把全國人民都調動起來,共同地行動。